
3月31日,早在2023年估值就已超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超200亿)的机器人明星企业——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达闼)拉响企业发展警报。综合多方消息称,达闼目前主要面临广州分公司卖楼、上海总部转租、降薪裁员、拖欠货款、被执行金额持续走高的争议,每一条似乎都透露着两个字——缺钱。
今日,达闼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晓庆对外回应称,公司还在正常运营,“业务的确遇到很大困难,为此进行了人员缩减,同时战略调整,聚焦人形机器人和云端大脑等业务,目前正在积极融资,拓展业务,并努力解决前员工的‘欠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达闼曾在2023年7月获超10亿元C轮融资,并相继开启赴美IPO、随后被爆计划赴港IPO。迈进2024年却骤升异变,达闼从最初的降薪,一步步沿着裁员、“人去楼空”的连锁反应,发展至今。期间,达闼隔三差五放出与各方达成合作的消息,回过头来看,也被外界视为积极自救的信号。
尽管困局已持续一年多,黄晓庆却也在积极自救。
2025年1月,达闼宣布与天津津南签署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战略投资和产业合作一揽子协议,将在天津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今年3月,达闼与松霖科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洗护康养人形机器人。
另据黄晓庆最新透露,达闼近期已与港股公司国华集团签订了合作与融资协议,共同在香港成立合资公司,面向全球和国内市场打造香港的人形机器人产业。
在今日公众号推文中,黄晓庆还着重透露了公司在人形机器人方面的进展,目前,公司推出全球首款58关节人形机器人Ginger2.0,已斩获数千万元订单;国内首创的68关节双足人形机器人研发进展顺利,预计2025年年底进入试商用阶段。与此同时,公司自主研发的“海睿云端大脑”已经完成DeepSeek深度融合,实现机器人全场景智能化升级。而这也给行业其他创业者敲响了警钟,产品力才是核心竞争力,资本输血不如自我造血。
达闼创业近十年获超54亿投资,引领云端机器人领域发展
在智能机器人领域,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自2015年成立以来,达闼凭借其在云端机器人技术上的深耕与创新,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机构和企业的目光,累计获得超过54亿元的投资,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达闼由通信领域资深专家黄晓庆创立,公司以“云端大脑 + 5G网络 + 终端身体”为独特的技术路线,致力于云端机器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旨在构建全球领先的云端机器人运营平台。其创新性的技术理念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从一开始就备受资本青睐。
从2016年5月获得种子轮融资起,达闼基本保持着一年一轮的融资节奏。投资方阵容堪称豪华,软银、华登国际、富士康、博将资本、经纬创投、格力集团等行业巨头和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入局 ,为达闼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在这些融资中,A轮、B轮与B+轮融资额均达到或超过1亿美元。2023年7月,达闼完成C轮融资,融资金额超10亿元,由知识城集团、上海国盛投资集团领投。这笔融资不仅为达闼注入了充足的资金,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机器人行业的超级独角兽地位。
在技术研发上,达闼同样成绩斐然。截至目前,公司专利申请量超2000项,在云端机器人领域专利数位居全球第一 。其研发的量产机型GingerXR售价超20万元,还通过“租售”模式及销售零部件技术产品等,不断探索商业变现路径。在2023年,达闼成功实现了数百台机器人的商用交付,应用场景涵盖机场服务、医疗辅助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云端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同年,达闼还获科技部批复建设“云端机器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标志着其成为国内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国家队”。
尽管在发展过程中,达闼也面临着技术研发成本高昂、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但凭借着持续的技术创新、强大的资本后盾以及广泛的市场布局,达闼在云端机器人领域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达闼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大的突破,推动云端机器人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助力人类社会进入更加智能、便捷的时代。
达闼深陷困境一年多,积极自救求新生
一则关于达闼机器人多地分公司“人去楼空”的新闻引发行业震动,这家曾被资本市场热捧的独角兽企业,如今深陷停摆危机。广州分公司水电断供、上海总部大门紧锁、员工集体讨薪、司法纠纷缠身……从资本宠儿到深陷困境,达闼机器人的命运转折,不仅揭开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华丽面纱,更暴露出技术与商业失衡、资本泡沫破裂的深层次危机。
达闼机器人成立于2015年,一度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标杆企业。凭借“云端大脑+5G网络+终端身体”的技术模式,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专利超2000项,云端机器人专利数位居全球第一。资本市场的青睐更是将其推向巅峰——累计完成6轮融资,总额超54亿元,投资方包括软银国际、富士康等巨头。2023年,达闼获批建设“云端机器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同年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第五名” ,风头无两。彼时的达闼,展厅内陈列着灵活舞动的机器人,技术发布会上豪言“重塑人机协作的未来”。然而,不到两年时间,这座技术帝国便遭遇困境。
员工爆料称,公司开始拖欠薪资,初期以“万元以上工资折半发放”搪塞,随后演变为全面停薪、停缴社保。部分员工被迫签署分期支付协议,但至今分文未获。天眼查数据显示,2025年3月,达闼新增2176万元执行标的,涉及司法案件20余起,包括供应链纠纷与知识产权诉讼。广州黄埔区分公司大楼空无一人,水电断供,枯叶散落;上海总部被曝拖欠租金,董事长办公室挂牌出租;北京、深圳分支机构展厅大门紧锁,园区招商人员直言“去年12月就已搬走”。资金链断裂后,这家估值曾超百亿的企业,彻底陷入困境。
达闼的困境,本质上是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脱节的必然结果。达闼执着于技术突破,其柔性关节单台成本占比高达60%,量产机型GingerXR售价超20万元,远超普通消费者承受能力。尽管2023年实现数百台机器人商用交付,但客户多为政府或企业的试点采购,规模化收益微薄。云端智能对5G网络的极端依赖,更导致机器人在网络覆盖薄弱区域响应迟滞,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面对危机,达闼于2025年4月1日发布声明,承认“资金流动性挑战”,但强调仍在运营。公司披露,2024年营收约6亿元,2025年待签约及新签订单金额预计为2亿-3亿元;技术层面,58关节人形机器人Ginger2.0获千万元订单,68关节双足机器人计划年底试商用。创始人黄晓庆表示,已启动组织架构调整,聚焦智能制造、银发经济、商务服务三大场景,试图通过“商业化交付积累经验”。
为了突破目前困境,达闼已与相关方达成两项合作。达闼与香港上市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拓云端大脑人形机器人产业,其中香港上市公司出资,达闼提供技术。该公司还与天津津南区政府签署协议,落地“具身机器人云脑操作系统平台”,建设“云端机器人应用训练场”等。
然而,这些回应被外界视为“迟到的自救”。与厦门松霖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联手香港国华开拓操作系统市场等举措,难掩内部资金链断裂的残酷现实。
达闼的困境,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敲响一记警钟。技术必须与商业化并重,黄晓庆曾坦言,人形机器人量产需“国家补贴式的体量推动”,但政策红利无法替代可持续的商业模式。2024年,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明星企业的商业化能力仍未达预期,资本已从盲目追捧转向谨慎观望。企业必须证明技术能转化为真实收益,而非依赖PPT融资。开放合作、构建开发者生态、降低技术门槛,才是规模化应用的前提。
达闼机器人的故事,是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碰撞的缩影。那些能实现技术降本、场景落地与生态协同的企业,或将在寒冬后迎来真正的春天。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唯有褪去浮华、回归商业本质,方能避免下一个“爆雷兽”的诞生。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