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丨煌上煌官网
业绩双降,加盟店年净减超800家,市值缩水超50%,酱卤肉品牌煌上煌正面临创立以来最为艰难的阵痛。
据煌上煌披露的2024年业绩显示,公司全年营收17.39亿元,同比下降9.44%;归母净利润为4032.99万元,同比下降42.86%。
这是该公司连续第四年营收下滑,收入规模创下自2018年以来的新低。从单季度数据来看,第四季度营业总收入为2.87亿元,同比下降15.59%;归母净利润为-3823.47万元,同比下降26.23%。
截至2024年末,煌上煌专卖店数量降至3660家,较上年同期减少837家,其中2024年下半年净减少392家。
这样的局面是煌上煌创始人徐桂芬没能预料到的,她寄予厚望的转型救市,目前看起来反而拖累公司进一步下坠。老店单店收入下滑,门店拓店不及预期,而竞争者甚众。
2023年10月,徐桂芬提出,煌上煌要加快实施“千城万店”发展战略,“未来,随着千城万店战略的实施,每年要开2000家以上门店,用3至4年时间使得门店总数达到10000家以上”。
显然 “千城万店”的辉煌目标已经渐行渐远, 徐桂芬高估了煌上煌的品牌影响力,低估了市场的急速变化。

图源丨煌上煌官网
煌上煌集团是下岗女工徐桂芬1993年一手打造,历时多年发展,已是一家肉制品深加工上市企业。
煌上煌主营业务包括酱卤肉制品和米制品两大板块。其商业模式以“连锁专卖店+线上销售”为核心,通过直营和加盟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拓展销售网络。
酱卤肉制品行业近年来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的转型期。行业内竞争激烈,绝味食品、周黑鸭等品牌在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上占据优势,而缺乏产品创新优势和品牌优势的煌上煌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行业压力加剧或许正是徐桂谋划着转型的重要动因。
为了谋求多元发展,2015年2月,徐桂芬亲自拍板,募资7370万元收购了真真老老67%股权,涉足粽子行业。借助该笔并购,煌上煌将米制品做成了公司第二大业务。
2017年,徐桂芬将煌上煌权杖交棒长子褚浚。儿子掌权后,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操盘者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在2023年3月,完成真真老老27%股权的收购后,再无大的资本运作。
真真老老为煌上煌带来了一定的业绩增量,但受限于地域性和节令性,成长性有限。煌上煌仍然没有找到转型多元的合适出口。
面对这样的压力,煌上煌试图再次跨界。2024年12月,该公司公告拟收购休闲食品生产商展翠食品的控制权。
展翠食品主营在膨化食品、糖果等零食产品,以贴牌代工为主,代工品牌除了米奇、小黄人,还有小猪佩奇等。2018年营业收入5.40亿元、归母净利润0.90亿元。
无论从产品和营收,展翠食品都是煌上煌产业链的绝佳弥补,让其走出卤制品单一品类的季节性波动风险,切入休闲食品万亿赛道。
然而,几天后,这笔看起来不错的收购哑火了。资本市场陆续回吐预期,煌上煌的股价累计下跌约17%,市值蒸发超10亿元。
叠加2024年业绩双降影响,煌上煌的股价进一步下挫。截至目前,市值由历史高点100亿元缩水至约56.95亿元,缩水约43.05亿元,缩水幅度约43.05%
投资者看不到新的业绩增长点,市场对其“主业疲软+转型不确定性”双重担忧,加剧煌上煌进一步走弱。
在2024年年度报告中,煌上煌表示将加快实施“千城万店”战略。2025年计划完成营业收入21亿元、净利润1.4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双增长。
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在酱卤肉制品行业集体转向“质量竞争”的当下,煌上煌的扩张路径与绝味食品“精耕单店营收、保障加盟商生存”、周黑鸭“聚焦质量提升、强化持续盈利”的转型方向形成鲜明对比,大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意味。
当前中国卤制品行业仍处成长期后半段(年复合增速8%),远未到存量博弈阶段。煌上煌应优先通过专业化创新巩固基本盘。在供应链效率、产品差异化、县域渠道下沉等领域缩小与绝味的差距。待主业市占率突破10%、形成稳定现金流后,再以“投资+轻运营”模式探索相关性多元化,避免盲目转型扩张带来的品牌和资金消耗。
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都有着一个致命的喜好:企业刚刚在行业站稳脚跟就开始谋求多元发展,集团化,国际化,仿佛只有“大”才能装点自己成功企业家的脸面,哪知21世纪的今天,专业才是核心竞争力。
盲目的”做大做强“,无疑自取灭亡。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