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丨文轩图库
2024年民生银行营业收入约为1362.90亿元,较2023年的1408.17亿元下降3.21%;归母净利润约为322.96亿元,同比下降9.85%。
这一下降比数创2011年以来新低,不仅在已披露年报的A股上市银行中垫底,更折射出民生银行深层次经营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该份财报数据是王晓永担任民生银行行长后的第一个完整年报,被业界称之为 “王晓永首考成绩单”。
显然,这份成绩单并不及格。
公开信息显示,民生银行是中国第一家由民间资本设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1月12日。主要大股东包括刘永好的新希望集团、张宏伟的东方集团、卢志强的中国泛海控股集团、王玉贵代表的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史玉柱等。
民生银行的颓势已非一日之寒。自2020年营收触顶1849.51亿元后,连续四年缩水,2024年规模已回落至2014年水平;净利润较2020年历史峰值暴跌40%,净息差从2.14%持续收窄至1.39%,显著低于股份制银行1.61%-1.63%的行业均值。更严峻的是,信用减值损失高达454.74亿元,占净利润的140.8%,风险拨备持续侵蚀利润。
投资者注意到,年报中一个微妙变化:沿用三年的"2021-2025年战略规划"表述悄然消失。该战略曾规划2023-2025年为"持续增长期",但现实却是营收连降四年,战略目标已成空谈。

图源丨民生银行
1970年出生的王晓永,2024年3月加入民生银行,同年6月升任民生银行第九届董事会副董事长、行长。王晓永在履职后曾表示,民生银行在改革过程中有阵痛,成效显现需要长期坚持。
王晓永上任后,提出“1+3+N”民企服务体系,对战略客户(如头部企业)提供综合服务,对中小微企业强化供应链金融(“民生E链”)、科创金融(“易创E贷”)等产品。并大刀阔斧进行数字化转型,在客服、信贷审核等场景引入AI,推出“民生惠”线上信用贷款等产品。
同时,王晓永引入建行省级分行管理层,提拔张俊潼、黄红日等内部干将,强化风控与合规条线 。据从统计,2024年民生银行副行长级及以上职位变动超5人次,关键部门(如风控、公司金融)负责人频繁更换。
王晓永的人事改革决策加剧了民生银行管理层动荡,暴露出深层治理危机。这种动荡对银行战略、团队、市场信心等多维度造成持续性伤害,成为拖累转型的关键因素。
惠誉2024年将民生银行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其中“管理层变动加剧战略不确定性”成为重要因素。
然而,王晓永在评价改革时坚称,以客户为中心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变革,重塑民生银行文化,内部氛围焕然一新,服务客户能力明显提升,经营和管理基础、发展动能都有巩固和提高,业务特色更加鲜明,整个民生银行稳健合规经营的理念显著增强。
这是王晓永对民生银行改革的评价,也是自己对上任后举措的打分。
情况真如王晓永所言一切向好吗?
由于早期股东的利益输送,泛海系、东方集团、恒大等从民生银行套取了大量资金:泛海系184.84亿元贷款深陷武汉地产项目,东方集团76.94亿元借款随财务造假退市濒临违约,恒大91亿元房地产贷款悬而未决……
文轩指数粗略统计,民生银行创始股东风险已造成超850亿元的短期可量化损失,若叠加长期业务收缩、融资成本上升及品牌价值折损,总影响可能突破千亿规模。
这一代价蚕食了该行2024年322.96亿元净利润的2.6倍。未来若风险资产处置不力,民生银行的损失规模或进一步扩大,成为拖累转型的长期包袱。
在业绩探底之际,让投资者大跌眼镜的是,民生银行高管却以4048.54万元的薪酬总额领跑上市银行,董事长高迎欣334.63万元年薪居行业之首,与员工人均成本下降2.29%形成刺眼对比。
拿着丰厚的酬劳,却做着平庸的事情。不知道投资者是否满意王晓永带领下民生银行团队交出的成绩单。
伴随营收利润双降,2024年民生银行还面临资产质量与负债结构双重压力。
尽管不良贷款率微降至1.47%,但损失类贷款激增66%至334.5亿元,信用卡不良率高达3.28%,房地产贷款不良率攀升至5.01%,股东关联贷款(泛海、东方、恒大合计353亿元)形成重大风险敞口。
负债端存款成本刚性上升至2.15%,活期存款占比仅35%,依赖高息同业负债(占比12%)导致流动性覆盖率逼近监管红线(105%),全年信用减值损失454.7亿元吞噬净利润,净息差收窄至1.39%,资产质量恶化与负债成本高企形成恶性循环,盈利能力与资本补充空间持续承压。
业绩下滑、负债高企,市值断崖式下跌,民生银行A/H股2024全年累计跌幅分别达12%、18%,市值蒸发约580亿元,市净率(PB)跌至0.3倍(A股),显著低于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0.5倍),位列行业末位。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王晓永团队若拿不出新成绩,资产质量未见实质改善或战略转型未获市场认可,民生银行的估值修复将遥遥无期,甚至面临退市风险警示(若A股股价持续低于1元)。
难以想象,曾经的"民营经济风向标",如今在业绩滑坡、战略摇摆、风险叠加中艰难求存。
当五年规划沦为"纸上蓝图",股东光环化作风险源,民生银行的救赎之路注定坎坷。能否在行业分化加剧的变局中重构竞争力,既考验管理层的战略定力,更取决于刮骨疗毒的改革决心。
资本市场的耐心,或许已进入倒计时。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