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1月12日提交注册以来,江苏江顺精密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顺科技)在长达14月的等待之后,于2025年3月26日终于拿到了深市主板的IPO批文,然而仅仅过去20天之后便开启IPO发行申购。
财闻网了解到,江顺科技是一家从事铝型材挤压模具及配件、铝型材挤压配套设备、精密机械零部件等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企业。此次IPO,江顺科技发行价格为37.36元/股,行数量为1500万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为5.6亿元,主要用于铝型材精密工模具扩产建设项目、铝挤压成套设备生产线建设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尽管公司已于近日启动了IPO申购程序,但市场上对江顺科技财务状况、合规性、客户稳定性等方面的质疑声却此起彼伏。特别是前证监系统人员肖永鹏突击入职并迅速离职的事件,更是将公司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肖永鹏在离职后不久便加入江顺科技,并间接持股,这一行为明显违反了监管层相关规定。
此外,公司近年来虽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增长,但资产负债率却一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低于同行业公司,显示出其偿债能力偏弱。同时,公司在IPO前还进行了大额分红,随后又计划募资补流被市场质疑“圈钱”。
再者,江顺科技的客户稳定性也存在问题。公司的大客户名单变动频繁,且部分客户的产品曾被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查不合格。此外,公司还存在客户与供应商重叠、关联交易频繁等问题,这些都可能对公司的业务稳定性和持续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前证监局科员突击入职当董秘
IPO关键期迅速离职撇清关系
近年来,证监会对证监系统离职人员入股拟IPO企业的问题十分重视,而肖永鹏突击入股IPO企业就属于典型。
在2024年10月8日起正式实施的《离职人员监管规定》中,证监会在保持"离职人员离职前三年内曾任职发行监管岗位的,或者离职前属于会管干部的,入股禁止期为离职后十年内"的同时,将副处级(中层)及以上离职人员的入股禁止期从离职后三年内调整为离职后五年内,对副处级(中层)以下人员的入股禁止监管从离职两年内增加一倍提高至离职后四年内。
在此前的9月6日,证监会发布了《证监会系统离职人员入股拟上市企业监管规定(试行)》,提出了更高核查要求——中介机构要对离职人员投资背景、资金来源、价格公平性、清理真实性等做充分核查,证监会对有关工作核查复核。
在证监会明确了证监系统离职人员的不当入股情形,对存在利用原职务影响谋取投资机会、在禁止期内入股等不当入股情形的,必须严格清理的背景之下,肖永鹏入职江顺科技,于2020年12月担任离任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而在入职江顺科技之前的2013年7月至2020年5月,一直担任中国证监会江苏监管局科员。
根据证监会规定,证监系统离职人员入股拟IPO企业需要满足入股禁止期等要求——副处级(中层)及以上离职人员离职后三年内、其他离职人员离职后二年内。永鹏2020年5月离开江苏证监局,至2020年7月参股员工持股平台天峰管理持有8.18%的财产份额,期间仅两个月时间,属于禁止入股期。
肖永鹏入职江顺科技第二个月开始(2020年7月),便通过江顺科技员工持股平台天峰管理入股增资370.79万元,肖永鹏持有其8.18%的出资额。然而在肖永鹏和江顺科技的一顿操作踩点入股,迅速引起的监管层的关注。
根据证监会于2022年1月7日下发的反馈意见中,就对肖永鹏间接入股原因、背景、价格公允性、资金来源合法性,是否符合《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发行类第2号》相关要求提出了质疑。
此外,就在江顺科技IPO时期,也就是在公司IPO过会前5个月,2023年4月肖永鹏却因个人原因辞任了董事会秘书职务,由董事、财务总监陈锦红兼任董事会秘书。
尽管江顺科技在招股书中对肖永鹏的入职和离职原因进行了解释,称入职是基于公司自身发展需要和规范运作需求,离职则是基于公司的人事安排调整及肖永鹏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但这些解释并未能完全打消市场和监管层的疑虑。
此外,肖永鹏入股资金来源合法性也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肖永鹏在入职的次月即2020年7月,员工持股平台天峰管理入股增资370.79万元,肖永鹏持有其8.18%的出资额,不过其资金却来自江顺科技实控人张理罡及副总经理雷以金的借款,直至2020年12月,肖永鹏才归还完毕借款。
江顺科技给出的解释是天峰管理设立时,因出资金额较大,部分合伙人无法在短期内一次性将资金筹集到位,也是为了及时办理天峰管理增资事宜。不过,在当前监管层对证监会系统离职人员入股拟上市企业行为管理愈加严格的背景下,肖永鹏的“闪电”入股与离职事件无疑给江顺科技的IPO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资产负债率远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IPO前大额分红又募资补流引质疑
根据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江顺科技的资产负债率在近年来虽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行业均值。以2023年为例,江顺科技的资产负债率为56.75%,而同行业可比公司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仅为32.44%,两者相差超过24个百分点。截止到2024年末,公司的合并资产负债率依旧高达52.08%。
江顺科技对此解释称,公司股东权益规模相对较小,设立至今未引入外部投资机构股东,营运资金主要依靠前期的自身经营积累。随着公司在手订单数量的不断增加,对营运资金的需求量亦相对增加。在目前融资渠道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公司主要利用银行借款等债务工具保证资金的正常流转,这导致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相对较低,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
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完全消除市场的担忧。高资产负债率往往意味着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较弱,财务风险较大。对于江顺科技而言,这一状况可能对其未来的融资能力和信用评级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江顺科技在IPO进程中的大额分红行为也备受市场关注。据悉,江顺科技在正式提交IPO注册前,曾连续几年进行了大手笔的现金分红。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江顺科技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分别进行了3000万元、4000万元和1000万元的现金分红,累计分红金额高达8000万元。
然而,就在大额分红之后不久,江顺科技却启动了IPO进程,并计划募集资金约5.6亿元,其中1.25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这一操作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质疑。有分析人士指出,江顺科技在IPO前进行大额分红,随后又计划通过IPO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这种做法存在明显的“圈钱”嫌疑。特别是在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大额分红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压力。
江顺科技对此解释称,分红是公司基于前期经营状况良好、有盈利可回馈股东的正常财务操作。而募资补流则是为了支持公司未来的业务扩张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融资渠道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通过IPO募集资金是公司补充运营资金的重要途径。
然而这一解释并未能完全消除市场的担忧。江顺科技在IPO前进行大额分红,无疑削弱了公司的财务实力,增加了未来的偿债风险。而在IPO过程中,公司又计划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这一操作显得颇为矛盾。
此外,江顺科技在近年来虽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增长,但其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却存在明显不足。特别是在扣非净利润方面,公司的复合增长率出现了显著下滑。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间,江顺科技的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42.24%,但到了2021年至2023年间,这一数字已下滑至19.10%,而2022年至2024年间更是进一步跌至3.23%。
这种盈利能力的波动不仅影响了江顺科技的业绩表现,也引发了市场对其未来持续盈利能力的担忧。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盈利能力的稳定性是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江顺科技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显然不尽如人意。
除了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长率的下滑外,江顺科技的营业收入增速也在明显放缓。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1.36亿元,仅增长了9.01%,远低于2022年和2023年的20.35%和16.82%的增速。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江顺科技盈利能力稳定性的不足。
前五大客户稳定性问题已凸显
关联方频繁交易备受市场质疑
江顺科技在2020年至2022年的前五大客户名单变动频繁。例如,2021年的前五大客户中,仅有少数几家持续现身2022年、2023年的前五大客户名单,其余客户均有所变动。这种频繁的客户变动不仅影响了公司的业务稳定性,也对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构成了潜在威胁。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客户稳定性是评估一家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江顺科技而言,前五大客户的频繁变动可能意味着公司在市场拓展和客户维护方面存在不足,或者公司所处行业的竞争环境异常激烈,导致客户忠诚度不高。
此外,江顺科技还面临着其他与客户稳定性相关的问题。例如,公司曾存在客户与供应商重叠的情况,这可能导致利益冲突和潜在的风险。同时,公司的大客户不稳定也增加了其未来获客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针对客户稳定性问题,江顺科技在回复监管机构问询时表示,公司一直在努力拓展和维护客户关系,并重视客户开拓和市场拓展。然而,这些努力似乎并未能有效解决客户频繁变动的问题。
此外,江顺科技的关联交易问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据公开资料显示,江顺科技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频繁的关联交易现象。例如,公司曾向关联方销售产品,且这些关联方在公司的前五大客户名单中频繁出现。
具体而言,江顺科技与其关联方鑫源轻合金、鑫裕装潢、中奕达等企业存在重大经常性关联交易。这些关联方均是江顺科技股东陈继忠实际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企业。在交易过程中,江顺科技向这些关联方销售铝型材挤压模具及挤压配套设备产品,且销售毛利率与非关联方相比存在一定差异。
这种频繁的关联交易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多重担忧。一方面,关联交易往往容易滋生利益输送等问题,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另一方面,关联交易也可能影响公司的独立性和市场竞争力,使得公司在业务拓展和市场竞争中受到一定限制。
针对关联交易问题,江顺科技在相关公告和招股书中表示,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是基于正常的商业需求和市场定价原则进行的,不存在显失公允的情形。然而,这一解释并未能完全消除市场的担忧。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江顺科技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建设,规范关联交易行为,确保交易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同时,公司也需要积极拓展非关联方市场,降低对关联方的依赖程度,提高公司的独立性和市场竞争力。对于江顺科技IPO后续进展,财闻网将持续关注。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