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农村户籍人口超过5亿,其中约有3亿人口虽户籍保留在农村,但年内已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工作超过半年,这一群体被广泛称为农民工。
长期以来,建筑业因其相对较高的收入与较低的入行门槛,一直是农民工就业的首选之地。然而,这一趋势近年来正悄然发生转变。
两年间,有近千万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离开了建筑业。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在近几年在人数上呈现下降的趋势。2021年从事建筑业的有5557.7万农民工;而到2023年,仅有4582万农民工从事建筑业,人数减少约975万人。
不得不另谋生路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这种局面的形成,首要原因在于过去几年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显著减少,直接影响了建筑业的用工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为110913亿元,与上年相比下降了9.6%。这一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生计变迁,2023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数量相比上一年减少了650万人。。
而对于直接参与其中的农民工而言,这种变化尤为明显。山东的农民工王兴表示,“以前一个月几乎都能干满,现在工作量明显减少,有时甚至半个月都接不到活,收入自然大打折扣。”
由于农民工大多采用按日结算工资的方式,工作机会的减少直接导致了他们的收入锐减。面对生活的压力,许多农民工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出路,离开成为他们唯一的出路。
此外,大量大龄农民工也正在被建筑工地“拒之门外”。
自2019年起,全国多地陆续发布了建筑业“清退令”,明确规定了60周岁以上男性和50周岁以上女性不得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
数据显示,农民工中40岁及以下占44.6%,41—50岁占24.8%,50岁以上占30.6%。不仅如此,农民工平均年龄仍在继续提高,2023年农民工平均年龄43.1岁,比上年提高0.8岁。
南京某大型建设项目副经理张祥就曾说到,“工地上年轻小伙子的身影越来越少,这直接导致项目上农民工的短缺,人员结构极不均衡。现在工地上的主力军基本都是有着十几年工地经验的中老年人,而在一些需要体力的工种如杂工、架子工中,几乎难觅年轻人的身影。”
农民工的新选择
除了被迫离开,不少农民工也主动选择其他行业。
35岁的闫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四年前,他主动离开工地转身去送了快递。现在,他每个月休4天,一天工作6个小时,月薪4300元。
闫伟表示,“工地包吃住,每个月到手9000元。”虽然快递的工作的收入相较于工地有所减少,但工地一年只能回一次家。闫伟认为,能够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照顾家庭,是更为宝贵的财富。
与此同时,返乡也成了农民工的选择。过去,超半数的农民工因谋生所需而远离家乡,而202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民工省内流动的比例已增长至61.8%,只有不到四成的人选择跨省去工作。
这一转变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一,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促使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其二,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区域经济的吸引力,使得农民工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与生活的双重满足。
“在家乡就能找到好工作,为啥还要跑这么远呢?”这已成为许多农民工的共识。
此外,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提升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相比上一代人,如今的农民工文化程度已有明显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有15.8%的农民工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而十年前这一数字仅为7.3%。
随着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也开始向第三产业汇聚。据统计,2023年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占比高达53.8%,与2022年相比增长了2.1个百分点,相反,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例则有所下降,降至45.5%,较2022年减少了2.3个百分点。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