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部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近年来,“刺激消费”成为经济政策的主旋律。从国家到地方,各类刺激消费的举措层出不穷。
鼓励你多花钱,国家有多努力?
为了鼓励居民消费,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与举措,全方位激发消费潜力,让消费这驾“马车”跑得更快、更稳、更远。
提振消费,最重要的居民增收:让老百姓“有钱花”。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只有居民收入增加了,消费才有保障。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城乡居民增收”被放在了首位。《方案》表示,要通过加大就业支持,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特别是地方政府拖欠中小微企业的账款,要求“应付快付、应付尽付”,以此稳定企业经营,保障就业岗位,进而增加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时,政府还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以减轻居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负担,从而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和能力。
其次是消费场景创新:让消费“有处去”。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多新颖、便捷的消费选择,政府积极推动消费场景的创新和丰富。一方面,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满足不同群体在生活服务方面的需求,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另一方面,加快新型消费发展,支持数字、绿色、智能消费,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拓展数字消费渠道。例如,推动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政府还通过优化休假制度,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消费。
然后是消费环境优化:让消费“放心花”。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激发消费热情的关键。2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出台了《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新兴领域监管,确保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能够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买得放心、用得安心。此外,政府还放宽准入限制,增加服务消费供给,推动文化旅游消费复苏,探索住房需求与消费链条延伸,为消费者创造更加宽松、多元的消费环境。
最后是财政金融支持,让消费“降成本”。财政和金融手段在刺激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财政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并将手机、平板等产品纳入补贴范围,直接降低消费者购物成本。地方财政也积极安排资金支持这一行动,进一步扩大了补贴的规模和覆盖面。同时,2025年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减轻消费者的当期支出压力和降低融资成本,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实惠。
力度这么大,普通老百姓心动了吗?
那么问题来了,政策刺激力度这么大,普通老百姓心动了吗?答案是:心动了,但不均衡。
从短期来看,政策的刺激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我国部分消费市场“热”了起来。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7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而2025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3731亿元,同比增长4.0%,市场销售增长进一步加快。以旧换新政策更是成效显著,2024年带动汽车、家电、家装等消费超过1.3万亿元。各地发放的消费券也能直接拉动了门店客流量和销售额。
但问题在于“受热不均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比2023年(7.2%)回落3.7个百分点,全年消费整体呈回落态势。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拉动为2.2个百分点,较2023年回落2.1个百分点,也低于2017年至2019年3.9%的均值水平。
政策的刺激效果更多体现在中高收入群体和某些特定领域,而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提升却显得有限。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家电为例,这些产品的消费增长显著,但其价格门槛较高,主要惠及中高收入家庭。消费券的发放虽然短期内刺激了消费,但其覆盖范围和力度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帮助有限。例如,有些地方的消费券需要满足一定消费金额才能使用,这对低收入家庭并不友好。而且,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更多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上,而不是政策重点扶持的耐用品领域。
此外,政策的短期性和长期目标之间也存在矛盾。以旧换新和消费券政策虽然短期内有效,但它们更多是“拉动”而非“培育”消费能力。一旦补贴停止,消费增长能否持续,还是个未知数。
面对这些问题,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建议,2025年应加大对特定群体的补助和支持,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并提振消费。例如,对于待业大学生和失业青年群体,可考虑直接发放补贴助其度过过渡期,同时通过企业用工补贴增加就业岗位;对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领取待遇人员,尤其是农村老人群体,有必要提高发放标准;对于二孩及多孩家庭发放生育补贴。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