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隔三个月后,北交所再迎IPO上会,而作为今年北交所首家IPO上会企业,交大铁发即将登录北交所。
四川西南交大铁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大铁发),成立于2005年11月,总部位于四川成都,主要从事轨道交通智能产品及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其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含重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服务过京张高铁、京沪高铁、京广高铁、哈大高铁、兰新高铁、雅万高铁、川藏铁路、大秦重载铁路、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重要轨道交通线路。
主要客户为国铁集团、中国铁建、中国中铁等与铁路相关的大型国有集团的下属企业等。
招股书显示,交大铁发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2.35亿元、2.73亿元、3.3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379万元、4896万元、5610万元,每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本次IPO还申请将拟发行不超1909万股(超额配售权行使后增至2195.35万股),募资1.68亿元,将用于新津区交大铁发轨道交通智能产品及装备生产新建项目、新津区交大铁发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营销及售后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实际上,交大铁发曾于2016年11月首次在新三板挂牌。并于2020年3月18日终止挂牌。当时针对这一行为,对外解释原因是基于业务发展战略的主动调整。
2024年6月,交大铁发在北交所的上市申请正式获得受理,保荐人为国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今年2月,交大铁发回复北交所第二轮问询函。
不过,本次交大铁发冲击北交所IPO,多项内容引发外界质疑。
质疑1:
主营业务毛利前后不一致
在交大铁发招股书中,其申报稿和上会稿主营业务毛利前后不一致引发质疑。
在申报稿中,交大铁发呈现了2021年-2023年主营业务毛利情况。这期间,主营业务毛利分别为10066.70万元、10655.37万元、12613.37万元。
主营业务毛利在综合毛利占比中分别为97%、97.73%和98.29%,而其他业务毛利占比仅为3%、2.27%和1.71%。
然而,在交大铁发上会稿里,披露的是2022年-2024年公司的毛利数据。三年期间主营业务毛利分别为10528.58万元、12514.85万元、14725.78万元。
主营业务毛利在综合毛利占比中分别为97.71%、98.28%和98.70%,其他业务毛利占比分别为2.29%、1.72%和1.30%。
两组数据进行对比能发现,交大铁发主营业务毛利前后披露明显不一致。具体来看,申报稿显示,2022年、2023年主营业务毛利分别为10655.37万元、12613.37万元;上会稿2022年和2023年则分别为10528.58万元、12514.85万元,2022年和2023年上会稿数据比申报稿分别少126.8万元和98.53万元。
毛利数据前后出现的明显差异,让外界对交大铁发财务数据的准确性产生质疑。有专业人士表示,这种不一致的情况,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的判断和信任。
质疑2:
客户集中度高
除外,交大铁发客户集中度高也让外界不得不产生质疑。
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交大铁发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当期营收比例高达93.36%、87.96%和94.09%,这些客户多集中为国铁集团、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及其关联方等大型企业。
尤其是国铁集团,报告期内,交大铁发对国铁集团及其关联方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1.20%、47.85%和70.74%,公司业务对国铁集团存在单一依赖情形。
同时,报告期内国铁集团也是交大铁发第一大供应商。主要向其采购监控单元、线路接入集成系统软件、地震终端设备等。2024年,交大铁发向国铁集团的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超过50%。
针对质疑,交大铁发解释,其产品主要用于新建或改造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这类项目主要由上述大型国有集团下属企业负责,所以主要客户集中在这些集团,客户集中度高是铁路行业特殊性导致的。
质疑3:
实控人保留事业编
据招股书,交大铁发无控股股东,目前实际控制人为王鹏翔先生,其通过直接、间接持股及一致行动协议,合计控制公司41.05%的表决权。西南交通大学旗下全资子公司科技发展集团持股比例为22.93%。
据公开资料显示,王鹏翔出生于1966年10月,曾任职于原铁道部成都木材防腐、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深圳物润集团等单位,并在西南交通大学相关产业和研究院担任重要职务。于2016年开始担任交大铁发的董事长。
实控人的独立性问题也在今年2月的二次问询中被提及。
根据申请文件,王鹏翔一直保留西南交大事业编制,人事关系保留在西南交大,且社保公积金一直由西南交大代为缴纳。西南交大批准的王鹏翔第二期离岗创业期限至2025年6月结束,且根据西南交大的相关规定,上述期限到期后不能再延期。
自交大铁发成立以来,除实际控制人外,有8位西南交大员工曾担任技术顾问、副总工程师等核心职务,现有3位仍在兼职。
目前交大铁发的控股模式,在发行后其持股比例将进一步稀释,叠加潜在股权分散化趋势,面临控制权稳定性下降以及实际控制人利用优势表决权损害企业利益的多重风险,可能会影响重大决策销量和长期经营稳定。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