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市场回暖,主动权益类基金“回血”明显。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7日,已有3840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主动权益类基金今年以来取得正收益,占比接近一半。不过,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也出现一定分化,今年以来回撤超过20%的产品数量超过百只,业绩排名垫底的产品回撤幅度超30%,主动权益类基金首尾业绩相差超过60个百分点。
在主动权益规模TOP20中,华安基金明显落后。近半年,华安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中仅有华安新材料主题股票发起式A、华安新材料主题股票发起式C和华安智能装备主题股票A三只产品收益率翻红,分别为2.21%、1.95%、0.11%;表现最差的华安创新医药锐选量化股票发起式C、华安创新医药锐选量化股票发起式A的跌幅则超过了20%。
混合类产品表现稍好,华安优嘉精选混合A以17.83%的收益率居于首位,但也有产品跌幅超过了20%,华安品质领先混合C近六个月以-20.09%收益率垫底。
拉长时间维度来看,华安基金旗下主动权益类产品表现也差强人意,2023年其规模从1398亿元下降到992亿元,减少了近29%,下跌幅度在行业头部前二十里排名第一。
近一年,华安基金股票类产品无一取得正收益,跌幅最小的收益率为-12.47%,最差的收益率为-25.33%;混合类产品中,有39只基金跌幅超过20%,其中华安碳中和混合C以-29.44%的收益率垫底。
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的5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华安基金曾与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博时基金、华夏基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然而在经历了频繁的股东更迭和管理层变动后,华安基金出现了掉队。
从1998年成立到2017年,上国投、上海电气、上海工业集团、上海广电、上海沸点投资、锦江投资、国泰君安等机构“走马灯”式入驻华安基金,管理层也换了又一波,直到2014年国泰君安入驻后,华安基金的股权结构才逐渐稳定下来。
2015年是华安基金的重要转折点,原副总经理童威升任总经理,在其任职的五年时间里,华安基金的非货基规模从821.88亿元扩容至2411.82亿元,增长了近2倍,期间华安基金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基金经理,比如饶晓鹏、胡宜斌、蒋璆、李欣、崔莹、王斌、陈媛、张亮、刘畅畅等,其中崔莹任职期间以360.32%最佳基金回报成为明星基金经理,管理资产规模一度达到250亿元。
这些基金经理在2019-2021年期间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Wind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华安基金旗下39只基金收益率超100%,其中19只超200%,7只超300%。
然而自此后,华安基金业绩又开始滑落,比如蒋璆管理的基金成立时间在2021年后的普遍遭遇了暴跌,其中华安制造先锋混合C任期内跌幅达到了48.15%,华安产业动力6个月持有混合A/C、华安制造升级一年持有混合A/C的跌幅均超过了40%,华安碳中和混合A/C、华安创新混合、华安动态灵活配置混合C任期内跌幅超过30%,华安产业优选混合A/C、华安成长先锋混合A/C跌幅超过20%。
其他基金经理的情况大致相似,胡宜斌在管产品成立于2021年后的已经“全军覆没”,11只产品至今任职回报无一为正,跌幅在11.55%~27.86%区间;曾在2020年凭借华安文体健康出圈的刘畅畅目前在管基金为8只,但只有华安文体健康获得了105.25%的收益,其他产品均成立于2021年后,目前任期回报普遍在-15.12%~-30.27%区间。
业绩纷纷遭遇挫折背后,华安基金基金经理“一拖多”的情况颇为严重。以蒋璆为例,从2015年至2021年,他管理过的基金数量为10只,而且管理的数量处于动态调整中,实际上其每年实际管理的基金可能只有5只左右,多数取得了较好的回报。然而从2021年至2023年仅两年时间,蒋璆新增管理的基金数量就达到了15只,目前其同时在管基金数量高达16只。
庞大的管理规模不仅对基金经理的精力提出了挑战,而且也不符合监管导向。2019年,监管部门曾要求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最多管理10只产品,被动型产品的基金经理最多同时管理15只产品。
从最终实战结果来看,基金经理"一拖多"后业绩大多不甚理想,不仅让基民亏损累累,对基金经理自身也造成了极其负面影响。
自2020年后,华安基金再出现人事波动。当年8月,总经理童威因个人原因离职,随后来自华夏基金(香港)行政总裁张霄岭接任了总经理一职。2022年1月份,权益投资总监、明星基金经理崔莹从公司离职,转战私募。同年7月,谢昌旭跳槽至汇添富,接着8月份“麻辣粉”基金经理张亮突然离职,由于其离职时尚有产品在发行而引发不小争议。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