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信银行第一张信用卡——“中信STAR信用卡”正式面世,作为国内首款可选卡样的信用卡,广受市场青睐。同年,中信银行白金卡发卡量居全国第一。2021年,该行又在业绩发布会上提出“零售第一战略”,从这一年开始,中信银行零售金融标签更加清晰,即使在同业竞争愈发激烈、经营压力日益增加的环境下,零售板块对营收贡献度也越来越大。
不过近年来,中信银行零售板块主力——信用卡业务的发卡量增速呈放缓趋势。截至2023年末,中信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 11,552.06 万张,较上年末增长 8.37%。但2019年至2022年,该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4.26%、11.16%、9.40%以及5.21%。显然,直到2023年,中信信用卡发卡量增速才有所好转。
然而,中信信用卡发多了,业绩却不增反降。2023年,中信银行信用卡交易量 27,159.95 亿元,相比2022年的27923亿元,同比下降2.73%。交易量的下滑直接导致了信用卡业务的营收缩水,2023年中信银行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594.21 亿元,而在2022年,这个数字是598.23亿。
信用卡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3年末,中信银行信用卡不良率2.53%,较上年末上升0.47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个人贷款整体不良率;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131.9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6.78亿元。随着信用卡逾期金额的不断增长,催收业务外包成为各家银行不约而同的选择,中信银行也不例外。
2023年8月中上旬,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一则招标公告显示,拟引入150家催收公司,为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和全国各分中心提供委外催收服务,包括普案催收和M3(即逾期3个月以上)电催。
但信用卡催收极易引发消费者投诉。年报显示,报告期内,中信银行共接收监管转办投诉23305笔,其中,涉及信用卡的投诉占比达71.17%。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中信信用卡为关键词的投诉条目也多达4344条,大多数投诉内容与泄露个人隐私、积分兑换、暴力催收相关。
另据企查查显示,截至2024年3月29日,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涉及94376起司法案件,其中有61484起的案由为信用卡纠纷。2023年7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曾公布这样一个案例——郝先生为了兑换航空里程参加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活动,在获得180万全部活动信用卡积分3个月后,银行自行提高积分兑换比例,郝先生认为权益受损向法院起诉。北京朝阳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认定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违约。
法院认为,银行调整积分兑换里程比例的做法不具有合理性及合同依据,应属违约,依法判决被告银行信用卡中心继续按照25:1的比例为郝先生进行中国内地航司里程兑换,同时免除郝先生所持信用卡诉讼期间至判决生效后45天的年费。法院还指出,金融机构在制定及修改合同条款时,应当严格审查相关条款的合理性及合法性,审慎行使单方解释权及修改权,并从实质上落实相关提示说明义务。
除了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还在近期被金管局公开处罚。今年3·15当天,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公布了一张罚单,当事人正是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中心杭州分中心。罚单显示,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用卡中心杭州分中心由于信用卡资金用途管控不力、现金分期资金实际用于购买理财产品、未有效识别信用卡套现行为,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十一条、第四十六条及相关审慎经营规则,处罚款30万元。
出品|华博经纬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