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伴随着Deepseek和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火爆出圈,杭州和成都一东一西两座城市,也因为不同的创新力被热议。
从饺克力到可可豆,成都孵化了哪吒12年
成都的创新力被看见,源于今年春节档的百亿影帝哪吒。
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2月17日,《哪吒2》总票房(含点映、预售、港澳台及海外票房)已突破120亿元,成功跻身全球票房榜TOP10。作为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百亿元的电影,《哪吒》系列的成功不仅是中国动画的里程碑,也让幕后主创团队以及它的“出生地”成都的创新力备受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都孵化了“哪吒”12年。
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2013年,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里,一支初来乍到的创业团队——“饺克力”动画工作室。当时,团队只有寥寥数人,却怀揣着创作顶级国产原创动画的梦想。
在这里,“饺克力”团队获得了全方位的孵化服务,从政策咨询、房租减免到业务对接、项目申报,应有尽有。金泓宇回忆道:“在基地的牵线搭桥下,‘饺克力’顺利承接了包括武侯祠大庙会数字化产品、成都创业者熟知的‘科创通’小诸葛形象及宣传动画等项目,这些都出自饺子之手。”这些项目不仅为团队积累了经验,也让他们在行业内逐渐崭露头角。
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是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创新孵化平台之一,也是市科技局支持建设的孵化载体。其负责人金泓宇表示:“数媒基地创立之初,通过创新资源和共享平台整合,集聚了一批动画、动漫、电影等科技文化项目,挖掘初创团队并为他们赋能。‘饺克力’动画工作室正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2015年,“饺克力”动画工作室正式更名为可可豆动画,开启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创作之路。此后,可可豆动画用6年时间慢慢成长,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磨砺,汲取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最终成就了《哪吒》系列电影的辉煌。
一位同样在成都的动画设计者表示:“成都不会预料到饺子乃至《哪吒》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但成都给予创业者们一片同等的土壤,饺子只是其中的一棵大树。作为种子时,他们都受到了精心照料。”
成都独特的创新哲学
今年春天,杭州和成都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再次印证了“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驱动创新”这一质朴而深刻的逻辑。两座城市在创新生态的构建上展现出诸多相似之处:都聚焦于通过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将人才视为核心资源,并通过政策支持、产业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完善创新生态。
然而,与杭州的创新生态相比,成都的创新力有着独特的“休闲安逸”底色。这种底色不仅塑造了成都独有的生活节奏,更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的创新路径。成都人秉持的“慢慢来”哲学,贯穿于城市发展的每一处细节,也体现在创新与进步的整个过程中。这种“慢”节奏,给予企业充足的时间去沉淀和成长,为创业者提供了宽广的试错空间,使得整个产业生态在不经意间蓬勃发展。
数字文创企业星阅辰石的创始人王磊对成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氛围赞不绝口。他提到,成都的老城区充满了生活气息,非常适合居住;而高新区则汇聚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创新资源,为工作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这种“慢生活”与“快工作”的完美结合,让员工在成都找到了幸福感。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成都将“慢生活”与“快创新”完美融合,通过包容与沉淀实现突破。这种创新哲学不仅让成都孕育出《哪吒》这样的世界级IP,也让这座城市在全球创新版图中脱颖而出,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潜力。
此外,成都的包容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塑造了成都人独特的气质,更为数字文创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以《哪吒2》为例,电影中太乙真人的“川普”口音、结界兽身上的三星堆青铜纹饰,以及陈塘关的竹椅盖碗茶场景,都深刻体现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电影的文化内涵,也为成都数字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