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誉为“果业三巨头”之一的百果园集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其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历史上首次出现年报净亏损,归属公司所有者亏损预计达到3.5亿至4亿元,与此前2023年盈利3.62亿元形成鲜明对比。这一业绩暴雷的消息如同重锤,将百果园原本光鲜亮丽的形象击得粉碎,股价也随之下跌至历史最低点1港元。
百果园自2023年1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以来,业绩表现一直备受瞩目。然而,上市后的百果园却火速变脸,营收增速骤降至0.69%,归属净利润增速也降至11.88%。进入2024年上半年,百果园的营收和净利更是双双负增长,分别同比下滑11%和66.06%。此外,原本计划在未来十年内营收突破千亿元、线下开出超万家门店的“黄金十年战略”,也因业绩承压而面临严峻挑战。据预亏公告显示,百果园加盟店数量已由2023年年末的6081家降至5116家,同比减少15.87%。
业绩的下滑也直接影响了百果园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上市首年,百果园股价尚能保持在6港元左右,但一年后的解封日股价暴跌30%,此后便陷入持续下跌的困局。截至2025年2月10日收盘,百果园股价仅报收1.26港元/股,较历史峰值已下跌超8成,市值也仅剩19亿港元。
百果园业绩变脸早有迹象
主打“高端水果”的百果园发布了2024年业绩预告,预计全年亏损3.5亿元至4亿元,这一消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事实上,百果园的业绩变脸并非突如其来,其背后的种种迹象早已显现。
回顾过去几年,百果园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已经出现了明显放缓。从2021年至2023年,百果园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6.22%、9.94%和0.7%,而归母净利润增速也从369.49%的高点滑落至40.35%和11.9%。这一趋势在2024年得到了延续,并最终导致了业绩的大幅下滑。
百果园的困境与其高速扩张的策略息息相关。为了吸引加盟商,百果园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如补贴装修、降低加盟费等,这些措施确实让门店数量飞速增长。然而,扩张速度快并不代表每家店都能盈利。许多加盟店由于客流量不足、运营成本高昂而勉强维持,甚至亏本经营。此外,百果园的销售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从2020年至2023年,销售成本占营收的比例始终保持在88%以上,这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除了内部问题,百果园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近年来,各种社区生鲜超市、连锁商超、电商平台等纷纷涌入水果零售市场,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百果园虽然打着“高品质”的旗号,但价格偏高,吸引力逐渐下降。尤其是在理性消费环境下,消费者更加注重性价比,百果园的“高端”新战略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产品质量问题也是百果园的一大隐患。近年来,百果园多次被曝出使用变质水果制作果切、售卖发霉水果等丑闻,这些事件严重损害了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尽管百果园在事后进行了整改和道歉,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黑猫投诉App上关于百果园的投诉仍然络绎不绝,主要涉及售卖坏果不履行退货承诺、售卖变质水果等问题。
在业绩压力下,百果园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止损。2024年,百果园直接关掉了近千家加盟店,门店数量从6081家减少到了5116家。这些关掉的店大多是那些效益不好、亏损严重的门店。虽然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营成本,但也暴露了百果园“扩张过度”的问题。
为了改善业绩,百果园表示将优化经营效率、扩展水果礼品线、降低加盟成本等。同时,百果园还在加大数字化投入,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供应链,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模式。然而,这些计划能否真正挽救百果园,目前还是未知数。
百果园高管与大股东频现大幅减持
中国水果连锁零售巨头百果园的高管与大股东们纷纷进行大幅减持,这一举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据悉,自2024年以来,百果园的高管们就已经开始了频繁的减持操作。其中,常务副总裁焦岳的减持尤为引人注目。根据港交所披露的信息,焦岳在2024年11月和2025年1月分别减持了317.8万股和330万股,套现金额共计近千万港元。此外,在2024年5月至2025年1月期间,焦岳还多次减持百果园股份,持股比例从年初的7.6%骤降至4.05%,期间累计套现超过6700万港元。
除了焦岳之外,百果园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吴战篪也在2024年11月清仓了手中持有的20万股,套现约31.4万港元。与此同时,作为百果园的大股东之一,天图投资董事长王永华也多次进行减持操作,持股比例由11.46%减至4.68%,累计套现近3800万港元。
高管与大股东的频繁减持无疑加剧了市场对百果园未来发展的担忧。作为“中国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百果园曾以其高端定位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消费环境疲软以及内部管理等问题,百果园的业绩出现了明显下滑。
根据百果园发布的2024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收入55.94亿元,同比下滑11.1%;公司所有者应占利润为8850万元,同比大幅下滑66.1%。这是百果园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业绩大幅下滑,也是其高管与大股东频繁减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业绩下滑的同时,百果园还面临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困扰。近年来,百果园多次被曝出使用变质水果制作果切、售卖发霉水果等丑闻,这些事件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尽管百果园在事后进行了整改和道歉,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面对业绩下滑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双重打击,百果园的高管与大股东们选择了减持套现,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担忧。市场普遍认为,高管与大股东的减持行为可能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看好,或者是对当前市场环境的担忧。
然而,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高管与大股东的减持行为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看好。他们可能基于个人财务规划或其他原因进行减持,但这确实可能会被市场解读为对公司前景的不信任,从而影响市场信心和股价表现。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