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中国及亚洲最大的综合物流服务提供商顺丰控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招股书显示,顺丰计划发行不超过6.25亿股境外上市普通股,高盛、华泰国际、摩根大通担任其联席保荐人。
顺丰此次募资所得将用于加强国际及跨境物流能力、研发先进技术、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升级洲际物流网络和基础设施,同时提升在中国的物流网络及服务,投入技术研发和供应链物流服务升级,实施ESG相关举措。
如果成功上市,顺丰将会成为国内快递行业首家“A+H”股同时上市的公司。
是“钱不够”还是“所图远甚”?
顺丰为何冲刺港股?外界众说纷纭。
有分析指出,自2017年借壳上市以来,顺丰进行了两次定向增发、一次可转债发行,募资金额合计330亿元。另根据招股书,顺丰的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404亿元,可以说顺丰并不缺钱。
但是另一方面,顺丰将募资来的金额均被投入扩大生产,包括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航材购置和智慧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同时,顺丰还通过的并购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2018年,顺丰花下55亿元,买下DHL香港、DHL北京两家公司100%股权;2021年,顺丰斥资146亿元收购香港的嘉里物流。
频繁的扩张背后,顺丰的负债端压力也在增高。2018年至2023年,顺丰的负债规模从347亿元迅速至1182亿元,资产负债率从48%上升至53%。2024年一季度末,顺丰的总资产规模达为2249.40亿元,总负债达1229.1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54.64%,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不仅如此,招股书还显示,截至2024年4月30日,顺丰一年内到期的各项借款合计约为291.74亿元。顺丰虽然账面上有400亿元,但是实际上能用的“闲钱”并不多。因此,顺丰存在较高融资的需求。
但这又引申出了另一个问题,融资方式不止一种,顺丰为什么要选择港股上市?顺丰董事长王卫就曾表示,公司上市的初衷便是为了推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有专业人士指出,赴境外上市是境内企业国际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企业利用外资发展,优化公司现代化治理水平,更好融入全球经济;具体而言,企业在香港上市可以接触到头部国际投资机构,有利于改善企业股东结构和公司治理。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8月,王卫还曾在股东大会上表示:“赴香港上市一定会选择最好的时机,而不是最短的时间。”今年以来,内地企业赴港IPO的数量处于历史高位。在政策端,国“新九条”明确坚持统筹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和安全。有分析认为这意味着,赴港上市会更加便捷。这或许是为何顺丰选择在近日启动赴港上市。
股价低迷,2023年营收止增
不过,顺丰推进国际化的背后仍面临在不小的市场压力。
2023年,顺丰实现营收2584亿元,同比减少3.39%,实现扣非净利润71.3亿元,同比增长33.7%。这是顺丰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下滑。而导致营收下滑的是顺丰仰仗的供应链及国际业务。2018年,顺丰供应链及国际业务占总营收比重为2.8%,到2022年迅速上升至32.8%,但是在2023年回落至23.2%。
2023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顺丰供应链及国际业务实现不含税营业收入599.8亿元,同比下降31.7%。主要因国际空海运需求及运价从2022上半年的历史高位大幅回落至2019年市场常态化下的水平,从而影响2023年公司国际货运及代理业务的收入增速,但伴随需求与运价逐季企稳,收入降幅持续收窄。
此外,顺丰虽然坐拥2500亿元的营收,但是扣非净利润却只有71.3亿元,净利率仅为3.06%,这甚至较过去有所下滑。顺丰2020年的净利率为4.50%,2019年则为5.01%。
顺丰的净利润与同行相比也显得捉襟见拙。2023年,中通快递实现营收384.2亿,归母净利润为87.49亿元。中通的营收规模不足顺丰的六分之一,但是利润规模却盖过了后者。
市场对顺丰也缺乏信心。截至7月2日收盘,顺丰的收盘价为34.90元/股,较历史最高值跌去近75%。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