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医药发布公告,终止了B001、B001-A、I022(联合用药、乳腺癌一线治疗)以及I022-K四个研发项目。而就在上个月,上海医药才砍掉了三个研发项目。
据公告,这7个研发项目处于不同临床阶段,产品类别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人用重组单克隆抗体与小分子药物偶联制品、新型人用重组单克隆抗体制品等,投入金额在593万元—1.4亿元不等,合计约4.4亿元。意味着,前期的投入资金也就“打水漂”了。
作为销售规模千亿的医药巨头,上海医药在药物研发领域却乏善可陈,公司已经多年未见新药上市。
截至2023年年末,上海医药仅有安柯瑞(重组人5型腺病毒)、凯力康(尤瑞克林)、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3款创新药,兰索拉唑碳酸氢钠1款改良型新药上市,三款创新药物上市时间分别为2005年、2005年、1995年。这不禁让人疑问,这些年上海医药干啥去了?
实际上,从公司发展路径来看,多年来上海医药发展的侧重点在流通领域,对制药领域的投入明显不足。
上海医药于1994年3月在A股上市,2008年7月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并购重组,吸收合并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整合了上海医药(集团)和上海上实(集团)旗下医药资产,形成了如今的上海医药。
在完成上市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并购重组后,上海医药开始着手向医药工业领域布局,但多以并购为主。
比如,2010年,上海医药以逾38亿元现金收购以新亚药业为核心的上药集团抗生素业务与资产和CHS的控制性股权。2013年,上海医药收购正大青春宝20%股权,耗资4.44亿元。
近年来,上海医药对外并购的节奏明显加快,尤其是2018年。当年完成了对康德乐马来西亚、新世纪药业、一德大药房、浙江九旭、天普生化等一系列公司的收购。
然而,在医药工业领域布局多年后,上海医药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药品销售。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02.95亿元,同比增长12.21%。其中: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62.57亿元,同比下降1.87%;医药商业实现销售收入2340.38亿元,同比增长14.04%。
由于长期以来依赖药品销售的营收结构导致上海医药重营销,轻研发的问题较为突出。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上海医药销售费用高居A股药企榜首,2018年达110.6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2019年至2023年分别为128.56亿元、121.59亿元、133.18亿元、142.79亿元、139.02亿元。
相比之下,2017年上海医药的研发费用仅为7.9亿元,2018年才突破10亿元,2023年增长至22亿元,但相对于高达百亿的销售费用而言,依然只是九牛一毛。
费用投入不足,导致上海医药新药研发滞后。发展至今,上海医药还未有一款优势特别明显的重磅创新药问世。
据财报披露,截至2023年末,上海医药进入临床批件申请阶段、进入后续临床研究阶段以及进入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阶段的新药管线68项,其中创新药55项(含美国临床II期3项),改良型新药13项。在创新药管线中,已有3项提交pre-NDA或上市申请,4项处于关键性研究或临床III期阶段。
从研发管线来看,上海医药布局了免疫、肿瘤、精神神经、消化代谢、心脑血管的众多领域,但以今年上半年的失败率来看,有多少产品最终能够问世,犹未可知。
重营销,轻研发不仅让上海医药新药研发滞后,而且也让公司屡屡卷入反腐风暴中。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仅2023年9—11月三个月,上海医药就有6名高管被查,其中包括前董事长、已经退休的副总裁等。2023年11月,曾担任上海医药董事长多年的周军被查,震惊业内。此外,上海医药原副总裁顾浩亮、上海上柯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平、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陈彬华、上海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黄臻辉等多位高管接连被查。
出品|华博商业评论
邮箱|hbsypl2023@163.com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