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3·15不仅有央视特别报道保障消费者权益,更有证监会四大文件保护投资者权益。3月15日当天,证监会发布了四项重磅政策文件,涵盖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及证监会自身建设。尤其在《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中,证监会提到,“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随机抽取和问题导向现场检查力度,大幅提升现场检查比例”,“有力震慑财务造假”“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从严监管高价超募”等八项举措。而在当天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还强调,将“研究提高上市标准,从严审核未盈利企业”。
巧合的是,也是在315这天,微博大V“马靖昊说会计”一条批评中信证券的微博消失了。据公开报道,该条微博的主要内容是中信证券一年保荐30家IPO,承销保荐纯利润28.1亿元,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有22家破发,被一众股民要求彻查。那厢证监会话音未落,这厢中信证券的负面舆情就急着下架,难道是“心虚”了?
梳理中信证券近半年的新闻报道,几乎把证监会提到的“财务造假”“一查就撤”“高价超募”“只荐不保”“未盈利企业IPO”等雷点踩了个遍。
2023年9月28日,由于在担任航天通信收购智慧海派重大资产重组财务顾问过程中存在违规,中信证券被证监会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此外,该项目的两名经办人员被证监会采取监管谈话措施,中信证券时任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部门负责人被出具警示函。证监会指出,2016-2018年,智慧海派通过虚构业务的方式,在2016年至2018年累计形成虚假收入69.02亿元,虚假利润25.74亿元;通过虚增收入利润的方式在2016年至2018年虚增收入和利润4.04亿元。
今年1月12日,证监会披露称,中信证券保荐的恒逸石化(发行人)可转债项目,发行人证券发行上市当年即亏损、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因此,证监会决定对中信证券采取警示函措施,同时还对中信证券保荐代表人毛宗玄、朱玮采取了监管谈话措施。据悉,2022年7月恒逸石化公开发行了面值总额30亿元的可转债,中信证券作为保荐机构收取了承销及保荐费用1377.36万元。
在“一查就撤”方面,2022年,中信证券保荐项目中有8家撤回,3家终止。2023年,在中信证券保荐项目中,14家撤回,16家终止。2024年至今,中信证券IPO保荐项目,已经有4家撤回、3家终止。
至于保荐未盈利企业,中信证券更是个中“老手”。据悉,A股各个板块对申报企业的财务指标做了要求,大多上市标准要求企业盈利,而科创板的第五套上市标准称得上为未盈利的研发型企业“量身定制”的一套上市标准。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截至目前,以第五套标准提交上市申请并处于在审排队阶段的有11家企业,分别是新通药物、轩竹生物、恒润达生、思哲睿、禾元生物、北芯生命、键嘉医疗、锦江电子、艾柯医疗、必贝特、善康医药,这11家拟上市企业中有6家由中信证券独家保荐,数量在保荐机构钟排名第一。
而在已经按第五套标准成功上市的21家企业中,由中信证券保荐的上市企业占了7席,数量同样在保荐机构排名第一。值得注意的是,这21家企业中2022年仅有5家盈利,其余的16家均呈亏损状态。同时,还有9家企业在净利润为负的情况下,营收低于1亿元。
好消息是,证监会对于类似中信证券上述的违规行为正在加强监管。在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抛出的提问,“在加强保荐机构监管、压实投行看门人责任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证券基金机构监管司司长申兵明确表示,“在严监管方面,我们在制度规则上已经明确了对于‘一查就撤’这种问题要追究到底、责任到人,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特别关注撤否率比较高和“业绩变脸”等市场比较关注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申报即担责’,督促保荐机构切实强化内控,履行好核查把关职责。我们也会在现场检查方面强化信息共享、监管执法联动,提升监管合力和效能。在严问责方面,我们要坚持穿透式监管和全链条问责,落实机构和人员‘双罚’,依法用好‘资格罚’、‘顶格罚’等做法。特别是加大对在违法违规中负有责任的投行负责人、高管,乃至公司的总经理、董事长等的处罚力度。对一些涉嫌严重违法,特别是那些帮助造假的中介机构,包括他们的人员,我们会依法从严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我们会真正把民事、刑事、行政立体追责运用到位。”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