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再遭银行“逼宫”,世茂债务重组困难重重

再遭银行“逼宫”,世茂债务重组困难重重

建银亚洲的“逼宫”行动,正在倒逼世茂再度重新审视相关方案的合理性。

尽管世茂不久前已公布债务重组方案,但明显并未能获得债权人的全面支持。

建银亚洲已正式采取反对行动。据世茂集团最新公告,建设银行(亚洲)已于上周五(4月5日)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对世茂的清盘呈请,涉及财务义务金额约为15.795亿港元。

这是建银亚洲第四次对房企呈请清盘,近两年间,其先后对中梁控股、大发地产、德信中国和世茂集团呈请清盘。

“公司将极力反对该呈请。”世茂表示,该呈请并不代表公司境外债权人及其他相关方的共同利益。但毫无疑问,建银亚洲的“逼宫”行动,正在倒逼世茂再度重新审视相关方案的合理性。

再遭银行反对

这不是世茂第一次面对银行债权人对其重组方案的反对。

据公开信息,在建银亚洲之前,作为世茂集团债权人之一的德意志银行,亦曾考虑在3月向香港法院提出清盘诉讼。

据知情人士称,德意志银行对较早前世茂提出的债务重组条款表示不可接受。

世茂曾就总额117亿美元的境外债务进行重组,然而历经长达一年半的谈判,世茂仍未能与债权人达成协议。

据悉,世茂曾于去年12月提出一项债务重组条款,提议将部分债务转换为期限最长九年的新贷款等,以削减最多70亿美元的离岸债务,但遭到债权人的拒绝。

彼时市场曾指,倘若德意志银行确定对世茂提起诉讼,将是自2021年房地产行业陷入债务危机以来,首次有大型外国金融公司对中国开发商提起清算诉讼。

而后,世茂积极推进债务重组方案的落地。

今年3月25日,世茂正式对外披露了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包括将债务转换为6年期短期工具、9年期长期工具、1年期强制可换股债券,以及这三种工具的混合组合。具体来看:

选项1-短期工具,计划债权人可选择获得本金额相等于计划债权人索偿中计划债权人本金额部分100%的,以短期票据或短期贷款为形式的短期工具。

选项2-长期工具,计划债权人可选择获得本金额相等于计划债权人索偿中计划债权人本金额部分100%的,以长期票据或长期贷款为形式的长期工具。

选项3-强制可换股债券,本金额相等于计划债权人选择此选项的计划债权人索偿中计划债权人本金额部分100%的,可转换为本公司新股份的零息强制可换股债券。

选项4-不同工具的组合,本金总额相等于该计划债权人的计划债权人本金额100%的不同工具的固定组合。固定组合包括本金额相等于该计划债权人本金额25%的短期工具(由该计划债权人选择以短期票据或短期贷款形式提供)、本金额相等于该计划债权人本金额35%的长期工具(由该计划债权人选择以长期票据或长期贷款形式提供)及本金额相等于该计划债权人本金额40%的强制可换股债券。

同时,世茂集团控股股东许荣茂也将未偿还的股东贷款交换为新的长期票据和强制可转换债券。

但显然,这样一份多组合的方案仍未能令债权人接受。据透露,有债权人小组计划在投票中反对该重组计划,并呼吁其他债权人效仿。建银(亚洲)已直接用一纸清盘令,明确表明了不满态度。

债务重组困难重重

这多少令世茂的债务重组再度陷入僵局。

根据此前披露数据,截至2023年6月30日,世茂境外计息债务约140亿美元,境内计息债务约250亿美元,应付关联方款项约30亿美元,总权益约90亿美元,包括非控制性权益约60亿美元。

由此推算,世茂的有息负债总规模达约4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10亿元)。负债规模并不小,但由于此前部分债务已展期,因此最终进行债务重组的部分仅为117亿美元。因此,仅就重组部分负债规模而言,并不算高。

至于为何世茂债务重组仍如此难以推进,分析推断,或与其融资性质难以界定有关。

一直以来,世茂净资产中的“非控制性权益”备受关注,当中有多少属于明股实债,还有待查证。至少,有四项信托贷款融资就难以认定性质,并成为世茂原核数师普华永道突然选择辞任的核心原因。

根据2023年6月世茂公布的独立调查结果,四项信托贷款融资总额分别为14亿元、219亿元、6亿元、19.08亿元。除了资产抵质押增信以外,世茂附属公司还为上述信托贷款提供了连带责任担保,世茂集团并为后两笔信托贷款提供了差额补足的承诺。换言之,上述信托贷款若出现违约,将连累世茂集团的财务情况。

其中第二项信托融资的总额高达200多亿元。结合世茂集团公告和公开信息来看,该笔贷款指向了深圳地标项目深港国际中心所涉融资安排。该项目曾计划打造出中国第一高楼,号称计划投资总额超500亿元。如今来看,世茂集团通过中信信托两笔滚动授信撬动了不小的投资。

就连接棒的中汇安达,同样对该项信托融资的会计处理方式持保留态度,称无法认定该信托融资的性质,无法判断该融资是否符合香港会计准则。

据称,核数师曾向世茂进行了解,但世茂并未披露,理由是会计人员误以为不用披露,且觉得违约的可能性很小。

仅此,世茂的真实财务状况已令债权人甚为忧虑。

自救路难行

“当前集团最核心的任务,还是债务重组方案能顺利落地,相关工作正在推进过程中。”一位接近世茂集团人士表示。

在债务重组方案未落地之前,世茂亦曾通过出售资产等方式快速回血自救。

公开信息显示,世茂已成功出售包括中国香港维港汇项目股权、上海黄浦路土地、广州亚运城项目、深圳坪山世茂广场、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上海21街坊、北京IN三里、世茂御榕·武夷度假酒店、北京分钟寺项目等资产。

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该集团借贷合计约为人民币2640亿元,其中约人民币1994亿元将于未来12个月内到期偿还,而集团现金总额(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及受限制现金)约为人民币214亿元。

于2023年12月31日,世茂集团未按计划还款日期偿还的借贷共计人民币1694亿元。而截至报告发布日期,该集团未按计划还款日期偿还的借贷达人民币1741亿元。

此外,净资产512.51亿元,较年初减少35.54%;其中股东权益147.16亿元,占比28.72%。少数股东净资产占比超过70%,但只承担了净亏损的10.89%,这说明,世茂的明股实债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同期,世茂拥有现金及等价物151.87亿元,较年初减少31.08%;另有受限制现金62.46亿元,较年初减少46.79%。其现金短债比仅为0.11。

或许是化债成效有限,加上为保存更多谈判筹码,世茂已有所放缓资产处置的速度。截至2023年末,世茂旗下尚拥有约280个项目,共约5,105万平方米(权益前)的土地储备。

但无论债务重组成功与否,销售仍然是世茂展现其经营能力的核心体现,也是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

不过从目前来看,世茂的销售经营面尚未见改善,这也令其自救路变得艰难重重。

数据显示,世茂集团2023年销售额428.2亿,同比减少50.51%。进入2024年,销售业绩仍持续承压,前两月累计销售43.5亿元,同比降49.54%。销售的下滑必然令其营业收益大幅缩减,这已在2023年的财报中所有体现。

数据披露,2023年,世茂集团收入594.64亿元,同比下降5.68%;净亏损235.99亿元,同比扩大14.24%;归母净亏损210.3亿元,同比收窄2.15%。亏损收窄主要得益于大宗交易处置。

对此刻的世茂而言,债务重组与销售经营,并非to be or not to be的选择题。

声明:该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轩新闻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邮箱:News@wenxuan.news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