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光伏设备板块大涨。截至收盘,A股71只光伏设备概念股中,67只飘红,22只涨幅超过6%,福莱特、通威股份、TCL中环等多股涨停。
消息面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通过官微发布通告——《光伏组件当前成本分析: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同时公布测算2024年10月份的光伏组件最低含税成本:0.68元/W。近期,协会还在上海举行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专题座谈会。包括高景太阳能、晶澳科技、隆基绿能等在内的16家光伏骨干企业参加了此次会议。
此外,拜登政府确定了对半导体制造项目提供25%税收抵免的规定,扩大了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中可能会成为最大激励计划的资格范围,抵免还将适用于太阳能晶圆——这一意外调整可能有助于刺激国内组件生产。
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现阶段,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呈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
火的一面,是规模不断扩大,出口量持续增加。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上半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32%;国内光伏新增装机102.48GW,同比增长30.7%;硅片、电池、组件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34.5%、32.1%、19.7%。
冰的一面,是价格不断下跌,产值持续下降,出口额大幅减少。2024年上半年,多晶硅、硅片价格下滑超40%,电池片、组件价格下滑超15%;国内光伏制造端(不含逆变器)产值约5386亿元,同比下降36.5%;光伏产品出口总额(硅片、电池片、组件)约186.7亿美元,同比下降35.4%。
据专家分析,当前形势下行业已积累多重风险,在当前体量下影响远胜以往,需要在积重难返前尽快调整。
一是货款拖欠、三角债系统性风险,行业的寒气最终将影响整个产业链,产业链上游企业及监管部门需做好应对预案。二是产业招商政策兑现能力下降风险,地方产业招商财力有限,当前受到的监管趋严,企业需做好政策兑现能力下降的预案。
三是企业现金流风险,当前产业投资回报率大概率不及预期,企业需加强现金流储备。四是订单交付、产品质量风险,“亏本生产”现象难以成为常态,行业要密切关注当前价格下的产品质量。
行业调整“长痛不如短痛”,应推动落后产能出清,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管理部门需加强对先进产能建设的引导;地方政府需严控不合理的救市行为;企业需审慎上马新投资,鼓励有针对性地收购跨界企业退出行业所遗留的新建产能;金融机构需避免向即将被出清的产能“输血”。
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我国光伏行业依然具备快速调整的韧性和底气。时至今日,光伏发电已成为全球市场的刚需。光伏发电不仅绿色、低碳,促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且低成本、安全,助力全球国家降低能源成本,解决能源短缺。
纵观我国光伏产业,“有形资产”根基牢固;“无形资产”基础稳健,已基本实现端到端全产业链自主可控。难能可贵的是,在激烈竞争之下,行业依然存在着合作共赢的共识,依然积极适应新变化,具备强劲的内在活力。
三类企业有望脱颖而出
业内人士将目前光伏产业面临的挑战归结为周期性波动。光伏产业正处于新旧技术迭代和设备进步发展的一个时期,多重因素叠加,造成了光伏产业投资热潮,导致市场供大于求的程度加深,最后导致非理性竞争的出现。
数据显示,我国现存光伏相关企业88.47万家。2021年注册量首次突破10万家,同比增长60.62%至11.54万家。2022年、2023年注册量分别达15.35万家、24.43万家,同比增长32.98%、59.15%。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9.61万家光伏相关企业,其中前4月注册量同比增长17.06%至8.33万家。
本轮周期过后,预计以“挣快钱”为目的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将会被淘汰。此外,如果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节奏跟不上市场和产业发展,也可能面临淘汰。
那么,光伏产能何时才能真正出清呢?分析人士认为,光伏行业的产能出清关键在于硅料环节,预测硅料的出清时间大致会在2025年底至2026年初,而其他环节的产能出清时间则会稍晚于硅料。换句话说,光伏产业链的拐点预计最早在2025年年底出现,而目前行业仍处于筑底阶段。
对于光伏行业,具备以下特点的企业更容易在业绩上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一是抓住市场新增需求的企业。二是具备创新能力和产品差异化的企业。三是具备更强规模效益和丰厚现金流的细分赛道龙头企业,有望在这次行业洗牌中更具韧性。
跨越行业周期,信心比黄金更珍贵。近日,阿特斯、高景太阳能、红狮控股集团、美科太阳能、捷泰新能源、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隆基绿能、爱旭股份、TCL中环、天合光能、通威股份、协鑫集团、大全能源、新特能源、正泰新能源等16家光伏产业链主导企业已就“强化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
正如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所说,从20年的发展周期来看,光伏行业仍处在青春期,仍然在成长,希望业界携起手来,更快地走出这一轮周期,而不是让这个周期变得更加漫长。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