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成都“非标商业”爆发,透露出哪些商业秘密?

成都“非标商业”爆发,透露出哪些商业秘密?

继今年4月麓湖CPI开业之后,近期,成都又要新添一座名为“此地CY PARK”的商业公园。不走寻常路,创新商业场景已经成为成都商业的共识,“非标(准化)商业”成为行业热词。“非标”对应的是更精准的人群细分、更出...

继今年4月麓湖CPI开业之后,近期,成都又要新添一座名为“此地CY PARK”的商业公园。

不走寻常路,创新商业场景已经成为成都商业的共识,“非标(准化)商业”成为行业热词。“非标”对应的是更精准的人群细分、更出位的场景创新、更多元的现场体验。

“非标商业”实力长期走在全国前列,让人不禁发问:为什么成都能持续创新?

1

非标商业在成都爆发

非标商业的走热并非心血来潮。很多地方已经有一些成功的非标商业案例,而且,国内商业地产城市更新和消费升级的现状也推动了非标商业的发展。

传统的标准商业如果是填空题,那非标商业其实是高难度的附加题,甚至是没有确定性答案的开放式命题!

·成都经典非标商业案例

麓湖CPI:公园+商业空间营造提升的典范

 

|图源:麓湖CPI

CPI原名为Chinoiserie Party Inn,最早是麓湖的别墅样板间集合岛,豪宅区废弃的样板间小独栋,如今,存量盘活成社群资产。

项目于今年3月31日对外试营业,岛的整体商业体量为1.3万㎡,绿化景观面积为3.1万㎡,是自然花园式独栋商业集群,被营造为“围绕精致生活体验,主张绿色、环保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融的美好生活社区”。

 

|图源:麓湖CPI

在打造这样的非标商业中,麓湖CPI负责人对文轩财经表示,曾遇到原始管网条件不足,需全部梳理重做、部分建筑荷载条件不足,无法容纳商业吞吐量的基础条件问题,以及诸如麓湖区域远离传统主城区,质疑客流量的招商难题等,团队着手从地块优势基因方面进行整合分析,最大程度保留其最独特的野生花园游逛属性,以及该地块独栋建筑集群形态下形成的舒适社区感,决定将其打造为公园友好商业社区。并针对其劣势,进行逐项改造计划,并梳理全国品牌内容,以“三观一致”策略与品牌达成互选,从物理层面和招商品牌组成方面逐一直面难题。

相比源野regular,CPI把公园加商业的空间营造提升到了另一层次。通过地势上的高低落差打造曲折错落的花园小径,合理的动线和空间尺度强化游逛感,一幢幢的独栋小楼串联起来,可以亲水的木制栈道成为构筑商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感受光与空气的自然流动,“逛公园”还是“逛商业”?在这里,已然没有了界限感。

区别于城市传统商业场景,CPI的“自然野生花园式”的独栋商业集群,围绕精致生活体验的生活方式纵深领域全游逛内容。

 

|图源:麓湖CPI

最终呈现效果受认可,CPI总面积1.3万平米,首店率不低,业态组团一共7个,分别为16个生活方式、零售品牌,7个湖岸餐饮品牌,7个艺术文化品牌,5个自然社交场所,4个公共社务中心,5个友好社交区域和多个可持续区域。

目前招引品牌60余个,包括Snow peak、SND、Haus 101等头部品牌,以及ALUMNI、示場、UNIIIT等潮流先锋品牌。 

 

|图源:麓湖CPI

对于麓湖CPI,世邦魏理仕认为“其在建筑形态、消费动线、品牌组合及商业运营上均创新突破”,值得关注。

未来的发展,麓湖CPI负责人表示,我们有一个目标是希望大家在CPI能感受到“在有归属感的社区里,找到美好的‘实感’”。我们希望呈现活跃的品牌内容和社群活动、到地游逛丰富度等方面的打造以及精细化的品质运营把控,来使消费者形成常来常新的到地体验,在这里实现商业本质——让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好。

源野regula:市政公园绿地的转型代表

源野regular位于大源中央公园地下一层,在层高约5.5m的下沉广场规划了3个户外花园和1个公共艺术空间gregarious.、20余家品牌,打破市政公园“老龄化”和“运动场”的刻板印象。

通过半地下、半开放式的形态,源野regular以⼀个公共空间连接东、西、北3个花园,商铺沿公园环形铺开。其中,公共空间gregarious.被打造成融合图书、快闪、策展、办公的复合美学空间,作为主要迎接客流入口的北花园被打造成休闲氛围浓厚的集市。

目前拥有20余家品牌,零售、生活方式业态各占50%。包括明星面包店“面包会有的”首个最完整产品线门店、全国首家酿造茶品牌“TazaTe大地茶场”、超人气话题型买手集合店“in the Park”出沪首店、自然标本艺术品商店“荒石公园”,以及今年新进的Tagi.等。

它目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非标商业项目了,也是市政公园绿地的转型代表,体量非常小,但话题度高。

虽项目本身体量不足7,000平米,但高达80%的绿植覆盖率,以及半开放式的空间形态,都非常符合成都的“巴适”氛围。也让这一新颖的商业形式,很快就成为小红书上的城市打卡新地标。

成都COSMO:非标商业演绎时尚潮流的最佳案例

成都COSMO的前身是成都财富中心,经由空间和业态焕新,以“青年磁场”和“众在参与”的全新定位再度出发,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新的社交场。

焕新后的COSMO成都,其体验区与商业区占比为58.6%:41.3%。占据了二、三楼共7600㎡空间的INNERCO是项目最大的亮点空间。运营方通过功能分区模糊、游逛动线活化,将更多自由留给顾客,提供全新消费体验。同时,开阔的空间又让它具备举办展览、演出、快闪、市集等的条件,让其真正成为“众在参与”的青年社交场。

从项目落地的发布会、展览、市集、派对、音乐会等大小活动来看,无论是《东风破》艺术雕塑联名作品发布会、CLOTxNike联名潮鞋「CLOTEZ」发布会、庞凡Fansack个展、秦玲森个展:KUMPMADE、NEED!FLEA 市集、捡相应系列市集、「搞时髦」宠物友好市集……都跟“潮”“青年”“社交”“共创”等关键词密不可分。

今年5月,项目又在3-5F打造了一个融合多业态与社交属性的潮流食堂CO#NER,给策展商业交出了一份新可能性的答卷。

成都COSMO开业即火,是国内策展型商业的代表之一,也是非标商业演绎时尚潮流的最佳案例。成都COSMO由原来成都落寞商圈盐市口的财富中心爆改而来,项目承载了成都最潮流的品牌商品和内容。

·国内外经典案例:

打破商业与艺术与自然的边界

最早出圈的香港K11 Art Mall、K11 MUSEA,其实它就是在向传统的商业组合SAY NO,它打破的是商业与艺术与自然的边界。

K11在艺术方面并非简单的和商业跨界,它有着自己的艺术基金会(K11 Art Foundation),扶持和培育青年艺术家,早期商场可以给到艺术家与大众对话的机会。反过来,艺术家也能为商场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是一个正向的循环。

上海的TX淮海,它是在向快时尚以及大众审美SAY NO,转向小众潮牌;它对服务好所有客群SAY NO,选择了服务好一少部分人。

关键是围绕年轻力,项目在后续的策展以及与品牌的联动,都将潮流贯彻始终。

位于日本大阪的公园商业SEE SEA PARK,塑造了一种商业群落的新非标形态,与当下作为城市和公园“过渡带”的“公园商业”建立差异性,并为Uminpia地区带来新价值的建筑。

SEE SEA PARK不只集合了零售、办公、公共服务设施、运动设施,海边公园等多种功能,它更多象征着的,是全新的一种自然生活方式。

2

背后趋势:

成都非标商业4大“内生”特性

同样的商业内卷,成都不同于其他城市,例如,上海体现的更多是“引进”,而成都体现的更多是“内生”。

总结成都的非标商业,他们是具有共同特点的。不难发现,每一座非标商业的成功,都建立在不断融入在地文化的过程中,主动迎合商业环境和市场提出的需求,主动求变。

1、小体量商业悄悄上位

同样得益于存量优化,一些小而美的精致型商业“微改造”悄悄地成为了成都年轻人的“打开目的地”。

公园商业鼻祖REGULAR源野的商业体量就仅有6,500㎡,麓湖CPI岛的商业1.3万㎡,今年热度持续增加的白墙公园by Nature,商业面积也不过8,400㎡。

这些商业虽小,但都非常具有存在感。

2、城市更新型项目成为一大主流趋势

随着“回流主城”的热潮越来越火,存量持续优化,城市更新型项目成为一大主流趋势。

例如,祠堂街艺术社区、L'EST、东山Re°est、RE:X春台,都成为了潮流青年和高线品牌双向奔赴的明星项目。

第二类是老街改造,包括玉林路、芳草街、镗钯街、望平街、望福街、斌升街、东胜街、竹苑巷、金泉街、R29社区、小通巷、青莲上街、柿子巷等在内的街区巷道,集结了大量特色店铺。

 
 

|玉林,图源:成都市官网

这些“新街头”,既有精致生活的体验感,又有老成都的市井烟火气。

3、首店经济积极加持

以往,品牌首店登陆成都的第一站,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太古里、IFS、万象城等城市商业地标。

但从2023年开始,开始向东郊记忆、祠堂街艺术街区、Regular·源野、COSMO等青年文化聚集地、艺术型商业拓展扩散,力求在这些非标商业里更好地与年轻人接触,传递品牌信息。

 

|东郊记忆,图源:成都市官网

4、城市商业文旅化、社群化

今年最火的微度假型商业,就是麓湖CPI岛了。

麓湖作为社群模式的先行者,至今已孵化培育100多个社群,平均每天都有将近20项社群活动同时展开,每年业主自发组织的社群活动超2,000场。

近两年爆火的跳海酒馆,就是在做的就是一个“朋友开的店”的感觉,十几个微信群的朋友,就是稳定的圈子和流量。

作为社群策源地的成都,如今已经拥有几千个大小社群,社群的数量和活跃程度可以说是全国之最。

3

预计成都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无数年轻人群的涌入,也让成都的商业拥有了全国最活跃的消费客群,形成了巨大的年轻聚合力。

过去10年里,成都新增人口近600万人,其中大学学历人口达535万人。至今,成都人才总量已经超过600万人、居全国第4位;成都成为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最有吸引力城市。

如此庞大的且逐年递增的年轻力,不断蓄积,以娱乐、兴趣和社交为驱动的消费行为迅速火爆,成为了推动下一阶段消费升级的巨大引擎。

根据机构发布的一季度成都商业及物流地产市场的相关研究报告可知,非标商业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CBRE世邦魏理仕数据,成都非标商业供应逐年攀高,2023年共迎来14个项目开业,合计49万平方米,首次超过传统商业,引领供给侧,其中社交、邻里中心主导。2024年,成都还将预计迎来13个非标商业合计约55万的新增供应,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世邦魏理仕华西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邹丽娟分析认为,“存量物业改造焕新步伐提速,非标准化项目亦将在今年陆续呈现。预计2024年成都零售物业市场将在市场更迭与创新下迈入发展新阶段。”

“尽管去年有多个项目延期,但随着零售市场供应恢复,成都零售商业将步入多元场景的互融共通阶段。”仲量联行中国区零售地产及消费研究负责人朱建辉认为,“通过传统商业与非标商业的有机互补,共同构成一个城市的三级商业体系,让消费载体和场景更加多元,并通过商圈规划、动线串联,让商圈的消费也更具活力与多元性,为消费者呈现出一个动态、演进的多元商业体系。”

随着Z世代消费群体的崛起,个性化消费趋势日益凸显,未来的消费趋势是逐渐注重精神追求和需求多样化,似乎成为商业消费市场的共识。由此一些新的需求点产生,如情感认同、情绪价值、自在生活方式。而消费模式和需求的变化,也催生了新的商业生态,新的“非标商业”由此出现。

声明:该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轩新闻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邮箱:News@wenxuan.news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