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初期,不少对“汽车”抱有钟情情节的新兵躬身入局。彼时,被戏称为“PPT造车”的新势力三傻——蔚小理,他们的创始人就是第一批跨界造车的代表。
仅仅成立三四年,蔚小理就分别交付了自己的第一款新车,并且各自在聚焦的领域收获了一批拥趸。到今天,很多中产家庭甚至以开国产新能源汽车为豪,比如理想L9。
当别人嘲笑你的时候,最好的反击不是迎面而上,而是脚踏实地,拿出作品,狠狠打对方的脸!
或许是浸润在理想这样的企业文化中,选择了家装赛道作为自己人生“第二曲线”的理想前总裁沈亚楠,现在又在重复这段经历。
今年,沈亚楠主导的智能住宅品牌——栖息地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家庭 AI Agent 的智能住宅产品——栖息地L32。与两年前躬身入局,给出的宏大叙事不同,这次沈亚楠带来了真正的接地气的“黑科技”。

从汽车到家装,沈亚楠“四步走”跨界破挑战
2022年毅然离开理想,沈亚楠选择家装创业,成立北京楠社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栖息地”这一智能住宅品牌。(更多详情请点击《沈亚楠杀入家装市场,「栖息地」动了谁的奶酪?》了解)
创业之初,沈亚楠曾对外表示,装修行业市场规模巨大,但很多人不能轻易入场,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场施工难以管控。他自己也承认,装修师傅分散在千家万户里,正如将汽车总装线打散分流,这对他的管理半径和难度都大大提升。但是他很信心地认为,正是因为“难”才有存在竞争壁垒。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现场施工的难度。在最近的一次媒体采访中,沈亚楠也反思到:
“交付太难了,难得哇哇叫。”
“最初的承诺太激进了。”
于是,他将施工工期从55天延长到85天。实际上,如果以中国三居室的装修时间为例,85天也比基础装修用时要短,更别提精装修或者豪华装修了。
那么,沈亚楠在过去的两年半到底做对了什么,能有底气地给出“信守承诺,工期确定”的保证?

家居新范式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明确消费群体,针对痛点,贴近用户,给出高质量的接地气的解决方案。二是科技创新赋能。三是垂直整合供应链。四是打破传统认知,树立AI时代的“智家”概念。
1. 明确消费群体:瞄准城市中产家庭
栖息地L32的定位非常清晰:专为有孩子的城市中产家庭设计。这一群体普遍居住在三居或四居的户型中,对居住体验有较高要求,尤其是健康、舒适和智能化需求强烈。
沈亚楠通过市场调研发现,这类家庭的核心痛点在于传统装修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他们不想再经历“充满意外、愤怒和妥协”的装修过程,而是希望获得一个即装即住、功能齐全的智能住宅解决方案。
栖息地L32的展厅数据显示,实地体验过的用户中,70%-80%会直接选择合作。这一高转化率证明了产品定位的精准性。
明确消费群体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创业公司走入研发误区,与市场脱轨的歪路。因为找到付费客户,就保障了现金流。
2. 科技创新赋能:AI助手管家亮相
栖息地L32的核心亮点之一是家庭AI助手“小七”。它不仅能够执行基础的语音指令,如控制灯光、空调和家电,还能通过深度学习理解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当家长说“小七,等孩子睡着后关灯”,AI助手会根据睡眠传感器的数据自动执行任务。

“小七”的背后是栖息地自主研发的200TOPS本地算力中枢,支持端侧运行130亿参数的大模型。通俗来理解,这可以支撑一个30-50平方米的小型数据中心运行,完全能够保障三居室家庭的算力需求。
总之,栖息地坚持科技创新,用技术赋能传统行业,提升工作效率,提供新的家装思路。
3. 垂直整合供应链:用造车思维降本增效
家装行业的供应链长期以来存在严重的错配问题。一块瓷砖从工厂产出再辗转到消费者手中,价格可能翻了三倍不止。栖息地自研自销,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沈亚楠透露,栖息地的目标是让用户花费的每一分钱都真正用于改善居住体验,而不是被供应链中的冗余环节消耗。
此外,栖息地还借鉴了汽车行业的经验,建立了数字化管理系统,确保从设计到交付的每一个环节都高度标准化。例如,其自建的CNAS级环保实验室和智能制造工厂,确保了产品的环保性和一致性。
4.打破传统认知,树立AI时代的“智家”概念
传统家装行业长期以来依赖“裁缝式”的服务模式,即根据客户需求拼凑各种材料和设备。这种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导致用户体验参差不齐。沈亚楠提出,栖息地的目标是像造车一样“造家”,将家装服务转化为标准化、可复制的产品。
栖息地通过自主研发和供应链整合,将装修过程中的水电改造、智能设备安装等环节高度集成。例如,其独创的“WaterCube四合一水处理器”将净水、软水、直饮水和即热直饮水功能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不仅节省空间,还提升了使用效率。
沈亚楠在带领栖息地用一种很新的方式重塑家装行业,不仅仅是他强调的“标准化”,他们也迁移造车思维甚至用建别墅思维降维到三居室家装,因为其终极目标不是简单将人工智能的家居设备融入住宅,而是人工智能以住宅的形式存在,正如其愿景所言,“告别拼装式的装修服务,Habit@栖息地将为你提供一套完整的智能住宅产品”。
智能住宅风口已至,造“家”颠覆战悄然开启
作为“吃螃蟹”的第一人,跨界而来的沈亚楠瞄准的其实是智能住宅。那么,智能住宅的风口是否真的到来?消费者对智能住宅的接受度到底如何呢?
智能住宅的风口似乎已呼啸而至。从市场趋势来看,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为智能住宅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智能住宅设备从最初简单的智能灯泡、智能插座,逐渐发展到如今涵盖智能安防、智能家电、智能健康监测等全方位的智能生态系统。
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布局智能住宅领域,大量资金不断涌入,相关产品和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系列现象都在昭示着智能住宅时代的来临。
根据IDC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的出货量预计将达到9.311亿台,同比增长4.4%。在国内,市场同样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2024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突破7100亿元,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9年这一数字有望飙升至万亿元。
这些智能住宅市场规模的预测还只是基于单一或者复合智能功能设备,与理想中的“智能住宅”尚存在差距。这好比BB机进化为按键手机,目前智能住宅还处于起步阶段。

栖息地的出现,让行业看到,能够将全屋当做“底盘”的智能化定制,从初始的全屋设计,再到一床一柜、一机一线的编排设置,最后是实际的交付。一种新的“定制”正在向消费者走来。如果栖息地能真正点燃“智能住宅”这个赛道,它又会是何种规模呢?
目前,消费者对智能住宅的接受度却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态势。一方面,部分年轻消费者和科技爱好者对智能住宅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智能住宅所带来的便捷、高效、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极大地契合了他们的生活理念。这也是栖息地的目标客户。
但另一方面,仍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智能住宅持观望态度。价格因素是阻碍他们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智能住宅相关设备和系统的成本较高,导致整体房价或装修成本大幅增加。此外,一些消费者担心智能设备的稳定性和隐私安全问题,害怕设备出现故障影响正常生活,也担忧个人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泄露。
但总体来看,栖息地的商业模式已经有消费者愿意买单,这已经是行业从卷服务到比拼产品科技含量的巨大信号。长期以来,传统家居行业都囿于存量市场的竞争而越来越卷,最终是与对手两败俱伤,行业压力过大。尽管近年来,借助智能化、AI、物联网等技术风口,家居行业有过短暂的繁盛期,但仍然难以避免走向同质化、价格战的泥淖。
家居新范式认为,“智能住宅”将是真正能颠覆传统家居行业并给予其新生的奇点。我们并不是栖息地的拥趸,但是我们欣喜于行业有这样勇于尝试并且愿意走近用户,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企业出现,真正用科技创新实现“美好人居生活”。
结语
智能住宅是未来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正如DeepSeek席卷各行各业一样。站在这个行业拐点的分叉口,亦如当年新能源汽车风口起,到底是选择成为嘲笑“PPT造车”的那波人,还是成为今天的蔚小理呢?欢迎评论区讨论。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