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国际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区
由14家增长到了229家
在过去40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由14家增长到了229家,遍布31个省(区、市)。
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
1984年至1986年,国务院相继批准建立14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是: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宁波、湛江、天津、连云港、南通、广州、福州、上海闵行、虹桥和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
40年来,国家级经开区已经由东到西、由点到面遍布全国。
国家级经开区的政策初衷是吸引外资落地、扩大出口贸易创汇、引进国外先进制造业,以此破解经济发展难题。
随着国家级经开区经济逐渐跨越式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产业链及其上下游优质企业和投资项目落地,通过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在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等方面贡献显著,起到良好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
-
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万亿元、财政收入2.7万亿元、税收收入2.5万亿元,以千分之三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
-
2023年,229家国家级经开区进出口总额10.1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395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和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均接近四分之一,成为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的“主力军”。
为何在天津?
在众多经开区中,天津有其特殊性。
作为首批国家级经开区之一,天津经开区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依靠国家拨款实施建设的开发区。
在成立初期,天津经开区的启动资金靠的是3.7亿元的开发贷款,没有一分钱财政拨款,并探索出了“规划一片,开发一片,收益一片”的“滚动开发”模式,走出了一条不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负担、不挤占国内发展资金的创业之路,并着力打造“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
据《滨城时报》报道,1986年,时任美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经济学博士黎成信向美国政府呈送了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最好的两个投资区域,一个是蛇口工业区,一个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当年8月,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经济技术经开区,并写下了“开发区大有希望”的题词。
现在,天津经开区以占天津全市三十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超过七分之一的GDP和五分之一的外资、四分之一的工业产值、近三分之一的进出口。今年上半年,天津经开区GDP增长4.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
近些年,天津经开区还在协同创新方面持续发力。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2014年以来,天津经开区发挥在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中的引领作用,目前共落地京津冀协同项目超过2400个,累计协议投资额达7286亿元,注册资本金超3241亿元,还有民办非企业“多项合一”创新、等9个创新成果纳入京津冀复制推广试点经验清单。
打造“投资泰达”品牌
对外开放方面,持续高水平、大力度吸引外资,打造“投资泰达”品牌;发挥南港工业园、滨海-中关村、于响片区等高能级开放基地的带动作用,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吸引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用好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率先在数据跨境流动、增值电信、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落地实施。
深化改革方面,要聚焦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坚持“小机构、大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泰达迎商中心建设为切口,构建“政企协研产金”赋能企业全生命发展周期的服务新生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构建“专业招商+国企招商+职能招商”的全员招商新模式。大力实施法定机构扁平化改革,构建权责清晰、精简高效、执行有力的管理运行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加快建设国家级研发转化平台,鼓励更多企业设立产业创新中心、产学研基地。创新实施“制造+研发”“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金融”,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加快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转型,化工新材料向精细化延伸,电子信息发力车规级芯片新赛道,生物医药重点打造北方地区最大核酸产业基地,前瞻布局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六大未来产业。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强化与北京中关村、怀柔科学城合作,加快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的推广复制。深度融入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提高区域产业聚集度,提升产业韧性水平。落实国家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措施,完善市场化引进北京资源工作机制,争取更多战略科技力量、重大生产力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打造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畅通各类要素资源流动,深化全球经贸往来。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利用阿联酋中国创新中心等各类平台,深化与重点国家重点地区的合作,“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实现优势资源互联互通。
(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网、央视、天津经开区一泰达等)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