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余华:我此生为之奋斗的,不是流量,是文学

余华:我此生为之奋斗的,不是流量,是文学

曾经的他,高考两次落榜,被央视做成“反面教材”播放20年;现在的他,靠《活着》单本书销量2000万册,年入版税1550万元。他就是余华,小镇牙医出身,一路打怪升级,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作家。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命...

曾经的他,高考两次落榜,被央视做成“反面教材”播放20年;现在的他,靠《活着》单本书销量2000万册,年入版税1550万元。他就是余华,小镇牙医出身,一路打怪升级,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作家。

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他的命运,这或许要从这一段故事讲起:

1960年,余华出生在浙江杭州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护士。余华对童年的记忆,大部分是消毒水和福尔马林的味道。炎炎夏日,他会偷偷跑到太平间的台子上,睡一个清凉的好觉,甚至多年后他对这种“舒适”仍念念不忘。

为每天晚上都会被失去亲人的哭声吵醒,所以余华很小的时候就能区分各种各样的哭声。虽说那时他还没有写作的意识,但这段看尽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经历,为他往后的创作积攒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余华的写作意识是从什么时候觉醒的?其实他和鲁迅很像,都是弃医从文。1977年恢复高考,17岁的余华参加了考试,结果落榜了。1978年他决心再上一次考场,可这一次仍旧以失败告终。

高考失利后,他被分配到牙科诊所。在当时来看,这是一份“铁饭碗”,至少是饿不死的。但日复一日做着不喜欢的工作,余华意识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为了改变现状,余华想到了跳槽。他从国家级的报刊再到各级小报,不断投稿,并在邮递员“砰砰”的退稿声中沉淀打磨自己的作品,终于《北京文学》联系他了,这也成为余华文学之路的起点。

就这样,认字不多、全靠自学的余华,成为县里第一个被请到北京改稿子的人。从北京回来后,他如愿调到了文化馆工作。

有的人说余华的作品充满苦难。乍一看主人福贵公总是“阴差阳错”遭遇各种磨难,但他作品中清醒的思辨却需要仔细品读。连莫言都表示:“余华能用清醒的思辨来设计自己的方向,这是令我钦佩的,自然也是望尘莫及的。”
声明:该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轩新闻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邮箱:News@wenxuan.news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