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艺术语言学的创始人骆小所教授的艺术语言学研究

艺术语言学的创始人骆小所教授的艺术语言学研究

骆小所教授认为,人生最美好的风景,莫过于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在学术的求索之路中不断延展,使自己的探索成就一路山花,且能持续芬芳馥郁,自我的生命和岁月才会永远芳菲、鲜艳,才能铺就自己独特的人生......

骆小所教授认为,人生最美好的风景,莫过于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在学术的求索之路中不断延展,使自己的探索成就一路山花,且能持续芬芳馥郁,自我的生命和岁月才会永远芳菲、鲜艳,才能铺就自己独特的人生之路。

骆小所教授是我国当代有影响的语言学家之一。他在修辞学史上建构了一个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修辞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最早提出了双层修辞理论:表层修辞及深层修辞;建构变异修辞理论体系;他是系统研究艺术语言的第一人,创立了新的语言学研究分支——艺术语言学。其研究不拘泥于已有格局,从“双层”修辞到变异修辞理论再到艺术语言学的理论探索,创新性与系统性是骆小所教授学术研究的突出风格。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领略骆小所教授在艺术语言学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

一、骆小所教授艺术语言学的研究历程

我们常说“十年磨一剑”,骆小所教授的艺术语言学研究却不仅仅只有十载,他以近乎极致地坚韧与执着、以数十年的生命时光持之以恒地开展艺术语言学的研究,成就了艺术语言学研究的繁花似锦和累累硕果,他真真切切地实现了把自己的人生与艺术语言学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术理想,考察骆先生艺术语言学研究的历程,我们以其艺术语言学研究的专著为标志,大致将其艺术语言学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发轫期,即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至20 世纪90年代中期。骆小所教授的艺术语言学研究与深层修辞、变异修辞两个理论研究有着紧密的关系。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骆小所教授在《论使用深层修辞时主体的超越性》一文中率先提出了“深层修辞”的理论表述,并撰写了多篇相关研究论文,使深层修辞的理论研究获得持续发展,后于其专著《修辞探究》中进一步对深层修辞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探讨,比较分析了深层修辞与表层修辞的内在差异及其表现。

不久,骆小所教授在探讨深层修辞的理论基础之上,很快又提出了“变异修辞”的理论表述,发表了以《略论变异修辞语言产生的心理基础及其美学意义》为代表的系列论文,从变异修辞产生的心理基础、神韵美及空灵美等多个角度开展研究,使变异修辞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变异修辞研究的基础之上,骆小所教授于1990 年正式提出了“艺术语言”的理论表述。1992 年,《艺术语言学》的出版标志着艺术语言学这门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的创立,此书的出版是骆先生的语言学研究从修辞学研究向更为深广的领域拓展的新起点。其后,多篇艺术语言的研究论文陆续发表,至1996 年,《艺术语言学》修订版的出版成为了骆小所教授艺术语言学研究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骆小所教授完成了由深层修辞至变异修辞再到艺术语言的理论延展,不仅仅体现出了其学术理论的内在发展逻辑,且更为突出地展现出了其学术理论的迭代更新性,理论的创新性无疑是这三个理论研究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三个理论范畴表现为一 种内在的互生关系,又环环相扣、彼此关联。深层修辞与变异修辞的研究基础为艺术语言研究的华丽转身创造了理论条件、为艺术语言研究的全面升华储足了理论养料。

第二个阶段为繁盛期,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21 世纪初期。进入 21 世纪,骆小所教授的艺术语言学研究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时期。这一阶段的艺术语言学研究可谓全面开花,呈现为一种井喷式的成果产出,仅 2000 至 2002 三年间,骆先生就在《语言文字运用》《当代修辞学》《学术探索》等多种刊物上发表了至少15 篇专门探讨艺术语言的论文,其中,以《艺术语言:活的形象》为代表的数篇论文又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从艺术语言是“生命形式”的体现到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审美心理的外化,再到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感知世界的言语形式的理论思考,骆小所教授从多个角度厘清了艺术语言的独特内涵。

《艺术语言与艺术语言学》一文则是在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比较的基础之上,全面且深入地剖析了艺术语言所具有的言语特质。2001 年出版的专著《艺术语言再探索》,进一步充实、完善了艺术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使得艺术语言学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十年后,骆小所教授的《艺术语言:普通语言的超越》于2011 年出版,它是又一部穷十年之功系统性研究艺术语言学的探究式论著。

第三个阶段为持续期,即 2011 年之后。2011 年《艺术语言:普通语言的超越》出版后,先生关于艺术语言学的研究处于持续的发展状态中。可以说,《艺术语言:普通语言的超越》既是骆先生关于艺 术语言学本体研究的系统性总结,又是研究的新起点。这一阶段,骆小所教授在完成所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中国云南语言地理研究”的同时,仍把艺术语言学的研究作为其研究工作的中心之一,撰写了从艺术语言的反常与合道到汉语国际教育要重视艺术语言的教学等研究内容的系列论文,从更高的层面审视并探究艺术语言,使艺术语言的研究工作获得持续推进。

二、骆小所教授艺术语言学的主要理论

骆小所教授艺术语言学的理论贡献贯穿其整个学术生涯,除了体现在各个研究阶段大量的研究论文中之外,其理论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三部阶段性著述中。

(一)《艺术语言学》的理论贡献

骆小所教授 1992 年出版专著《艺术语言学》,该著述的研究率先跨出了系统研究艺术语言的第一步,对冲破逻辑、语法樊笼,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所谓“不规范”的变异语言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释,填补了艺术语言研究的空白。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艺术语言学这门崭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的创立,也是骆小所教授的语言学研究从修辞学研究向更深、更广领域拓展的新起点。

骆小所先生认为艺术语言是变异的语言艺术。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因此也可将之叫做对语法偏离的语言,或者把它叫做破格语言。艺术语言表现思想和感情往往通过各种语项的超常设置来实现。这种超常设置在语言的各种单位,如音节、语素、短语、句子、语段,大至篇章都可能出现。 常见的如词与词的组合和搭配不合语法,句子不完整,辞面意义不合情理,词语运用不合习惯等等。

艺术语言的作用在于拉大辞面表层和深层的距离。它表面上是悖理、病句、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但它深层却深藏着更特殊的含义。它往往不以语法规范为据,而追求的却是更高的社会规范,表达的是难以言说之义,所以,我们讲的艺术语言就是艺术化的语言。从艺术语言的语言形式来看,它可分为词语的语音变异、词语的义位变异、词性类属变异、词语的组合和搭配变异、词语色彩变异等。

艺术语言的言语特点具有对语法的偏离性、辞面和辞里的不吻合性、词的动态的使用性、对客体描写的变形性等特点。艺术语言具有神韵、空灵和弹性等精神特质。艺术语言的运思具有原始性思维、儿童性思维以及心象性思维等特质。艺术语言涉及极为繁复的心理因素,它是一种艺术直觉驱使之下的情感冲动,因而惯常表现为对主体的超越性、心理的模糊性和非自觉性。艺术语言是因情而生的,它表现发话主体的深层意识,是以情感作为媒介和通道的,或者说,发话主体的深层意识就孕育在情感里面。艺术语言的创造,往往用法而又超语法之法,有法而又无定法。

就艺术语言本身来讲,艺术语言的活法是对语法常法的超越,艺术语言往往用情感逻辑来取代理性逻辑。它所要反映的客观世界,不在于判断和推理,而是传情达意,受话者不理会反映的对象客观上应该如何,而只尊重主观的感受。它不借助概念语言,却能使人在直观中得到一种哲理美。它不是纯理性的、逻辑式的或实证的,它所提供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意味隽永的美。这种美 的本身就是情感的凝结。它所描写的客体往往是变形的。

艺术语言,往往笔有活法而不出法度,语言放纵而不逾规矩,它往往把语言所铸造的心理感受自在活泼地展示出来。艺术语言是情感化的语言,它是情感心理的反应。对艺术语言的理解和欣赏,实际就是受话人和发话人情感的对应。对艺术语言的理解,具体来讲,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由形求神、由无言中求有言、由“无理”中求“妙”、由情求理的过程。

(二)《艺术语言再探索》的理论贡献

骆小所教授 2001 年出版专著《艺术语言再探索》,该著述进一步充实、完善了艺术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强调艺术语言是人类丰富情感的表现形式,与常规语言相比有着更大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在表现手段上更有灵活性。艺术语言有其自身的特质,是另一层次的语言规范,是常规语言的变体。艺术语言的研究虽然强调情感和审美,但并不忽视对艺术语言的理性思维。骆小所教授的《艺术语言再探索》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它认为,艺术语言是变异的,科学语言是规范的;艺术语言遵循的是情感逻辑,科学语言遵循的是理性逻辑;艺术语言是审美的,科学语言是认识的;艺术语言具有情感功能和美学功能,科学语言具有理性功能和思辨功能;艺术语言表现内心世界,科学语言表现自然世界。艺术语言不以自然之真为归宿,而以美为终极,具有超现实功利性。这使它在审美反映的起点上带有不同于认识活动的较大的随意性和某种程度的假定性。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

它的作用在于拉大辞面和辞内、能指和所指、情和理距离。它表面上是悖理、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但它深层却有特殊的含义。它往往不以语法为据,而追求更高的社会规范,表达难以言说之义。艺术语言超越语法、超越现实,也超越现实的发话者自身,它不是对现实的描摹,而是主体的创造。

艺术语言中的“艺术”,产生于现实的极限处,即产生于常式极限处的一种变式,它是对常理的偏离。艺术语言的基础仍是常规语言,它使人们自觉和不自觉地超越现实的极限,超越发话主体自身,由超越自然的客体来实现。艺术语言的创造,是审美创造中为构建既顺应客体的必然,又适合于审美主体需要的审美意象,而对审美主体因素提出的审美变形的要求。这个要求的提出,是因为审美创造带有强烈的主观随意性,由此呈现出发话主体无限的艺术创造力。

艺术语言往往体现为以下特点:1.长于直觉思维和内心体验,淡化抽象形式的逻辑推理; 2.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浓厚的情感因素;3.动态的表情功能而超越形质; 4.归顺审美,而淡化分析;5. 随情造文,而淡化以理造文;6.重视心理时空,而超越客观时空。在《艺术语言再探索》中,骆先生分别从艺术语言是有意味的言语形式、艺术语言是活的形象、艺术语言是情感逻辑的反映、艺术语言是“生命的形式”表现、艺术语言是形式美的言语、艺术语言是文境美的体现、艺术语言是神韵之美的创造、艺术语言是文气和理气的交融、艺术语言是情感的外化、艺术歌词是独特的生命世界等角度探讨艺术语言的内涵。同时,深入探讨了艺术语言组合的变异性和科学语言组合的规范性、艺术语言为 情造语和科学语言为理造语、艺术语言变异的可接受性以及艺术语言变异的可接受性等理论问题。

《艺术语言再探索》的研究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是语言的两翼,但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对科学语言的描述,而对艺术语言难以认识。骆小所教授对艺术语言的研究,对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完善了人们对语言的全面认识,这对语言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艺术语言:普通语言的超越》的理论贡献

骆小所教授 2011 年出版专著《艺术语言:普通语言的超越》,该著述是骆小所教授长达二十年之久对艺术语言学持续思考的结晶,先生在该著述中对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二者进行了更为清晰的区别:1.科学语言符合语法规范而艺术语言超越语法规范;2.科学语言是理性的,艺术语言是情感的,科学语言与理造句,艺术语言与情造辞;3.科学语言反映的是物理之真,艺术语言反映的是发话主体心理之真,即情感之真;4. 科学语言以语法为规范,艺术语言与审美化表述为目的;5.科学语言辞面与辞内相吻合,艺术语言的辞面与辞里不相吻合,拉大了辞面与辞内的距离;6.科学语言属于科学部门,而艺术语言属于艺术部门;7. 科学语言是认识的,艺术语言是审美的;8.科学语言遵循的是理性逻辑,而艺术语言遵循的是情感逻辑;9.科学语言的语义在言内,而艺术语言的语义在言外,或者是象外之象,达到“立象以尽意”的目的;10.科学语言是板结的,它强调句子的完整 性,它语断义也断,而艺术语言是跳跃的,它语断义接,使语言气韵生动。

在该著述的理论构建中,骆小所教授分别从科学语言的“定法”和艺术语言的“活法”、科学语言的理性逻辑和艺术语言的情感逻辑、科学语言的共性和艺术语言的个性、科学语言的理性思辨和艺术语言的情感超越、科学语言的认识世界和艺术语言的感知世界、科学语言的理性认识和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科学语言的抽象性和艺术语言的具象性等角度全面分析了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对应性。从艺术语言学的构建理论、艺术语言学的哲学反思、艺术语言给我们的启示、从科学语言学到艺术语言学的时代呼唤等角度深入探讨了艺术语言和艺术语言学的内生关系。

从艺术语言的情感体验、艺术语言的想象与拟态表现、艺术语言的自然性、艺术语言是审美化的言语形式、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的行为、艺术语言是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艺术语言的审美心理、艺木语言“立象”的虚化和表达的艺术化、艺术语言是“生命形式”的表现、艺术语言的审美心理外化等角度分析艺术语言的运思过程。从艺术语言的形式美、艺术语言的神韵美、艺术语言的弹性美、艺术语言的文境美、艺术语言的“有意味”性等角度总结艺术语言的美学功能。并从语流义变和情境义变、艺术语言的透视原则等角度分析艺术语言的言语义。

三、骆小所教授艺术语言学研究的社会反响

探究骆小所教授艺术语言学的研究历程,我们会发现:他始终能够把握住理论研究之舟的航向,奋力挥动自己手中不断创新的航桨, 驶过学术的急流险滩,让学术之浪蔚然成景,并引领学生、回报时代,把诸多学术之花献给自己的人生之旅。他常说,无论人生中遇到何种羁绊、何种坎坷、何种痛苦,我们都要学会一一化解,不等不怨,积极地排除困难,才能让研究中的拦路虎望而却步,在自渡和自我疗愈的过程中,使我们悄无声息地获得力量、收获坚韧和信心。这样的学者才能领悟到苦尽甘来的幸福和喜悦,这样的学术信念和学术执着才能成为我们灵魂日渐丰盈的宝贵源泉。可以说,骆小所教授正是在这样的学术精神滋养下,方能不断推进艺术语言学及其它学术领域的研究工作。

骆小所教授艺术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反响持续扩大。一批具有声誉的著名语言学家和修辞学家对骆小所先生艺术语言学的研究进行了充分肯定,不少学者先后撰文高度评价其艺术语言学的研究成就。

在骆小所教授艺术语言学研究的第一阶段,庞蔚群、孙汝建、濮侃等三位先生是第一批撰文高度评价骆先生艺术语言学研究贡献的学者。1993 年,华中师范大学庞蔚群教授于《当代修辞学》上发表的《艺术语言研究的深入与开拓——读〈艺术语言学〉有感》一文中指出:“《艺术语言学》,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语言学专著,它建立了一门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在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树立了一座丰碑……

《艺术语言学》的研究不仅对修辞学理论和语法学理论的研究有突破,而且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研究,也具有深刻的启示。”同年,孙汝建教授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发表《跨出系统艺术语言的创建——评骆小所新著<艺术语言学>》,认为:“《艺术语言学》为语言与艺术的接缘研究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显示了作者特有的理论穿透力和思维能力及文采。《艺术语言学》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艺术语言学》拓展了语言学,特别是修辞学研究的思维空间,填补了艺术语言研究的空白。《艺术语言学》的出版是语言学研究中的大事,它使语言研究走向整体化和科学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为艺术语言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濮侃教授在《当代修辞学》发表《求实创新、勇于攀登——评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一文,指出:“《现代修辞学》是《艺术语言学》的姊妹篇……它们的可贵之处则在于抓住了动态研究的规律性,因而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为语言运用学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些评价既中肯又符合实际。在骆小所教授艺术语言学研究的第二阶段,吴礼权、戴庆厦、杨丽姣、潘清义、周芸、和红军、宗廷虎、曹晓宏(按发文先后顺序排列)等先生相继发表相关评述性文章。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修辞学家吴礼权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学的构建——评骆小所教授〈艺术语言再探索〉》一文中指出:该著从理论上深刻、全面地揭示了艺术语言研究的重要意义和艺术语言学亟待建立的现实意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和现代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艺术语言现象透析的独到性、新颖性,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为语言学和修辞学研究的革命树立了一个好标本。” 著名语言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 授、博导戴庆厦先生和北师大杨丽姣博士在《语言文字应用》发表《艺术语言学理论体系的深化与完善——评骆小所新著〈艺术语言再探索〉》,指出:“该著作的理论特色是综合而又深入、继承而又创新、开放而又严谨、恢宏而又思辨……

《艺术语言再探索》继承并发扬了《艺术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中国传统语言美学中汲取养分,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科学方法,视界开阔、基础扎实。”著名修辞学家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宗廷虎先生和楚雄师范学院曹晓宏先生在《理论的深化与超越——评骆小所教授<艺术语言再探索>》中指出:该著作“以一种恢宏的学术视野观照艺术语言以一种浓厚的理论色彩阐释艺术语言以一种坚实的哲学根基支撑学科体系它开阔了语言学研究的境界拓展了语言研究的思维空间为语言学研究尤其是修辞学、语言美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依据它标志着艺术语言学研究在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期间,和红军先生先后撰写了多篇有关骆小所教授艺术语言学研究的评述文章,其于《学术探索》上发表的《修辞学:在探索中发展——骆小所先生修辞学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骆小所先生创立了艺术语言学,为语言与艺术的接缘研究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以上仅罗列了部分学者的评述,其余不再赘述。

对骆小所艺术语言学第三阶段研究进行评述的学者也有很多,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吴礼权和宗廷虎等先生。吴礼权教授在《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发表《艺术语言的创造与语言发展变化的活力动力——评骆小所、太琼娥 <艺术语言——普通语言的超越>》一文,提出:骆 先生“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包括这部《艺术语言——普通语言的超越》,不仅填补了汉语艺术语言研究方面的诸多空白,而且在事实上加深了我们对语言发展规律的认识”。

宗廷虎先生和苏义生博士在《曲靖师范学院学报》发表《评骆小所教授〈艺术语言:普通语言的超越〉》一文,指出:“骆小所先生以‘深层修辞’为理论基点而开创艺术语言学,多维度、多平面、多层次和多角度追溯艺术语言学的精义要旨。他 20 余年致力于艺术语言学研究领域,自觉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论,从自然语言的角度提出了‘语言双翼’论(即艺术语言和科学语言)的独到论断。”

骆小所教授认为,语言工作者应该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密切地注视世界范围内的语言科学研究的各种新动向和整个人类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把语言研究汇入世界理论改革的大潮,以便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对语言、特别是汉语进行理论总结和整体把握。深层修辞理论的提出,尤其是艺术语言学的学科创建恰是这种思想的实践体现。他的《现代修辞学》《艺术语言学》等专著的介绍分别被专节写入《中国修辞学通史》和《20 世纪中国修辞学》,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

骆小所教授以艺术语言学研究为代表的学术成就备受称道,为社会和学界所肯定。他因斐然的学术成就于1992 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生导师,1994 年被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6 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 年获教育部曾宪梓基金二等奖,2001 年被评为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仅与艺术语言学研究相关的奖项就有多项,比如,《修辞探究》获云南省 1979——1989 年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艺术语言学》获云南省 1990——1992 年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现代修辞学》获云南省 1993——1995 年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语言美学论稿》获云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云南省1996——1998 年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修辞学导论》获云南省1999——2000 年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艺术语言再探索》获云南省2003——2004 年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他主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21 世纪语言课程体系建设”2001 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骆小所教授艺术语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骆小所教授常说,党交给一个大学教师的工作,应是自己人生中神圣的事业。一个学者一定要用事业感之清泉,浇灌自己的理论心田,滋润自我干渴的心灵;不断地用事业感的暖阳,烘干我们学术之路上的阴湿;使事业感之春风,不断吹绽我们思考的理论之花。这事业之花其实就是我们为党和社会工作而获得的回报,惟有倾尽心力、努力工作才能拥抱生命的美好。

心中有阳光,人生方能显诗意。一个许身于学术研究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之路上有时会举步维艰,常有苦涩难忍之感,但只要能以学术研究为荣,就可以沉下心来,在自己所研究的理论里排除一切困难的羁绊大步向前。我们应该始终坚信,时代的阳光从不吝惜普照奋进之人,与其苦做精神内耗,不如把握住自己学术之舟的航向,用力挥动自己手中的学术之桨,朝着学术之峰不断迈 进,这不仅是一个研究者对自我理论的自信,更是一种达观人生的理念。

骆小所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步入到艺术语言学的新领域,对“不规范”的变异语言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释,填补了艺术语言研究的空白,标志着艺术语言学这门崭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的创立,也是其语言学研究从修辞学研究向更深、更广领域拓展的新起点。其于艺术语言学的研究有三大贡献:开创之功、拓展和深化之功以及引领之功。

如果说骆小所教授艺术语言学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体现为学术研究开创之功的话,那么第二阶段的研究则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拓展和深化之功,兼有引领之功。第一阶段的研究使得艺术语言学这一学科研究方向得以确立,故有开创之功;第二阶段的研究除了使艺术语言学的研究步入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轨道之外,还形成了以骆小所教授为引领的艺术语言学研究热潮,他以自己非凡的学术研究激情和不断创新的学术品质使艺术语言学的研究获得了持续发展,吸引着不少学者积极投身于艺术语言学的学术研究潮流中。

同时,他的研究还为人才培养发挥了极大的引领作用,前后数十年皆有学生以艺术语言学作为自己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不少学生能够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并顺利毕业,可以说正是得益于艺术语言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因此,骆小所教授的艺术语言学研究具有引领之功。

骆先生时常鼓励我们:只要我们能够在人生征途中兼程而进,就一定可以挫败曲折和困厄,最终迎接我们的一定是胜利的歌声。平坦 之路无风景,困厄之境志更坚。作为一个理论研究者,研究之路多坎坷,唯有矢志不移、迎难而上,战胜阴霾的心灵之阳才会常在;作为一个探索者,只有把握住时代给予我们的发展机遇,才能丰富自己的多彩人生。骆先生有言:一个人的价值,应看他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获得了什么,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身心同自己的探索人生关联起来,才能实现某种程度的人生之美。

骆小所教授的人生是真正的且完美的学术人生。(本文作者李洪平系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冯桂玲系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杨锦系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声明:该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轩新闻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邮箱:News@wenxuan.news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