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时间,明星水果零售企业百果园的病症开始爆发。
根据该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度全年预计亏损3.5亿至4亿元,营收同比下滑15%,加盟门店一年净减少965家。
截至2月18日收盘,百果园的市值为19.40亿港元,与当年上市首日95亿港元相比蒸发近80%。
关注百果园的投资者们难以置信,为何不到两年时间该公司光鲜靓丽的外衣即被撕破,业绩“雪崩”,高端水果生意是个伪命题吗?
很显然,鲜果生意本就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如果运营不善,血亏是必然结果。
成立于2001年的百果园被称为中国乃至全球“水果专营连锁业态”的开创者,业务链涵盖种、采、运、销及专营店。
这一模式并没有什么新奇和过人之处,只是在狂轰乱炸的广告营销包装上极度渲染,让百果园有了行业标杆的虚幻形象。
百果园以散布中国各大城市的专营店铺以及开店速度著称,从加盟到落地最快两个月左右完成。
店面的增加一方面带来规模化效应,反映在资本市场中的远景故事也更加好看诱人。疯狂开店扩张成了百果园谋求资本化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据说,为了满足资本要求,早期百果园甚至还会赔钱扩店。该公司创始人余惠勇曾说,只有开到300家才能扭亏转盈,改变局面。
于是我们看到,2015年百果园门店突破千家,同年获得天图资本、广发信德等外部融资开始大肆扩张。2019年加盟门店数量达4302家。在随后的四年里,每年以400家的净增门店数量激增。截至2023年底其全国总门店数量达到6093家。
扩张确实为百果园带来了收益,2023年该公司营收突破百亿大关,并顺利敲开港股大门。资本市场一片狂欢。各路媒体书写着它的传奇故事,“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就此诞生。
然而,虚假繁荣掩盖不了百果园的病情。随着大市场环境变化,该公司业务开始显著放缓,鲜果行业下沉成本问题开始暴露。
上市之前,百果园的年营收复合增速为7.07%,上市之后其营收复合增速为5.2%。到2024年营收96.82亿元,较2023年减少不超过15%。
2024年,百果园门店数量从2023年底的6081家减少至5116家,全年减少965家。该公司预计,2024年亏损3.5亿元至4亿元。
显然,百果园的鲜果生意是一件亏钱买卖,资本市场的卖进买出更像是一场击鼓传花游戏。
随着股价下跌,百果园的高管和大股东开始频繁减持股份。该公司常务副总裁焦岳、独立非执行董事吴战篪、天图投资董事长王永华在2024年至今多次减持,累计套现超过6700万港元。
大股东的减持行为进一步加剧市场对百果园前景的担忧,散户大量减少持仓即时止损。百果园股价一路下挫,截至2025年2月,股价一度跌至1港元/股,市值也从95亿港元缩水至约20亿港元。
即便如此,百果园常务副总裁焦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依然坚称,百果园一直秉持长期主义的发展理念,短期的亏损虽然看着像负担,却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竞争优势。
百果园的长期主义除了通过加盟回血,从C端到B端,再到出海求生,百果园还能拿出多少新话题来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国内水果零售市场模式发生显著变化。随着盒马、京东、山姆等巨头入局鲜果领域,零售市场的果品、渠道、营销都将被这些优势企业带入新的模式,甚至根据消费定制需求。
反观百果园,模式依然传统,重资产模式下,持续的资金投入成为活下去的关键,而它却面临业绩持续下滑,资金见底的风险。
百果园的路显而易见,要么来一场外科手术般的变革,要么慢慢消耗等死。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