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丨网络
近年来,中国争议最大的知识产权案非真功夫莫属。
乍一听,你会以为这是一家运动相关名牌,但它却是一家快餐连锁的名字。让它名震江湖的不是它有多么美味,而是它的商标形象与武术电影明星李小龙的经典形象神似。
长期大量的店招及广告使用引发李小龙之女李香凝的强烈不满。
2019年底,李香凝在上海起诉真功夫。李香凝要求“真功夫”立即停止使用李小龙形象、在媒体版面上连续90日澄清其与李小龙无关,并请求法院判令真功夫赔偿其经济损失2.1亿元,以及维权合理开支8.8万元。
面对控诉,真功夫回应称,其商标已经使用了15年,且曾经过国家商标局的严格审查。不换、不澄、不道歉。
事实上,真功夫最早名为“168蒸品店”。1997年,东莞青年潘宇海研究了一套“一体化蒸柜”,不需要依靠厨师,也能通过流程化生产出统一标准的饭菜。随后,蒸品店走上连锁扩张之路。因“168蒸品店”含有数字,不利于品牌注册,于是将店名改为“双种子”。
之后,“双种子”走出东莞,开始全国化,到2018年,真功夫布局全国50多个城市,拥有近650家直营连锁门店,营业收入6.21亿元,利润总额1754万元。
然而,“双种子”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陷入了创始人家庭纷争和增速放缓的危机之中,潘宇海与合伙人商议后决定引入品牌战略公司重新包装定调。
2002年,潘宇海前往上海,找到做品牌策划的叶茂中,经过这位大师的创意,“真功夫”正式诞生, 核心取意“蒸“与“真”的谐音,并固执地配上了李小龙标志性功夫招数动作,这为日后的纷争埋下巨雷。
之后,受益于精准的“蒸营养”定位,及功夫形象的传播,真功夫迅速脱颖而出,业绩和规模迅速提升。
2006年,真功夫谋划上市,开始与资本机构频繁接洽,次年真功夫引进风险投资,合并成立“真功夫合资公司”,为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做准备。
在这关键点,真功夫再次陷入创始人家庭纷争和漫长的股权斗争,由此错过上市的黄金窗口期,上市再无希望。原本5年开出700家店的计划也无疾而终,企业市值由30亿降到了16亿。
2019年12月25日,李小龙女儿李香凝将“真功夫”告上法庭,给危机中的真功夫当头一棒。
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裁定真功夫的多个商标无效,法院认为,李小龙是一代武术宗师,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好莱坞的首位华人主角,被誉为“功夫之王”,在争议商标申请注册之前,李小龙已是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
争议商标与李小龙的肖像及经典动作几近相同,作为商标使用在核定服务上,易使消费者对服务的来源等特点产生误认,构成了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所指情形。因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分别于2022年8月和2023年2月作出系列裁定:争议商标予以无效宣告。
真功夫不服裁定,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国家知识产权局及李小龙文化信息咨询(上海)有限责任公司。
2024年10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驳回真功夫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判。法院认为,真功夫的商标与李小龙的肖像及经典动作几近相同,容易使消费者对服务来源产生误认,违反了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七项的规定。
即便如此,真功夫依然“不服”,被判无效的商标照常使用,真功夫工作人员表示,暂无更换商标的计划。
我行我素的真功夫近年来压力巨大。2018年,真功夫的竞争对手老乡鸡通过获得加华资本2亿元投资,加速扩张,门店数量达到800家,年销售额高达30亿元。相比之下,真功夫的扩张速度明显放缓,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据公开数据,2018年,真功夫营业收入为6.21亿元,利润总额为1754万元。2017年,真功夫营业收入为6.82亿元,净利润为694万元。2020年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响,真功夫预计营业总额至少同比下降70%。2020年2月,真功夫副总裁陈敏表示,公司总体营业额仅是去年同期的三成。
真功夫对商标的执念或许只是一个侧影,它反映出该企业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无力与愤怒。
当初,真功夫依靠创新迅速占领市场,但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的家族创始人却陷入猜疑、争斗,以及盲目任性的商标决策,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真功夫品牌被重伤,管理者疲于应付市场挑战,按部就班,营收一泻千里,溃败如今。
所以,真功夫要想重整旗鼓,必须壮士断腕,抛弃争议,拿出点真功夫来才能赢得市场。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