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东营市爱心救助中心发视频称向一位女学生资助3.6万元,但有网友质疑女孩家里装修看起来很“豪华”:客厅宽敞、瓷砖锃亮、挂壁平板电视,引发争议。
随后,东营市相关部门回应称,调查发现该女孩家中确实存在经济困难,弟弟出车祸后脑部受伤,母亲无固定收入,家里的房子是二手房,装修是原房主留下的...但此时,舆论已经愈演愈烈,对该救助家庭造成了许多困扰。
为什么会造成如今的状况?这和人们的刻板印象有关,大多数人对贫困家庭的形象还停留在贫困窘迫的生存境遇,最好是家徒四壁、衣着寒酸,才显得足够可怜。而像此事件中这样的“非典型”困难学生,超出了人们的认知,就引来了质疑。但这样的认知本身就会给困难家庭带来压力。
衣着和居住环境不应是评判家庭指标的唯一标准。导致家庭困难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家庭无劳动力来源,有的是疫病开销远超家庭收入...此事件的贫困家庭,就是因为家人生病,无固定收入。慈善救助本就是帮助他人渡过难关为宗旨,不必用一贫如洗来“要求”受困者。
作为慈善机构,信息透明、接受监督本无可厚非,网友的确有监督和质疑的权利。不过,公益透明也应当以尊重受助者隐私为前提,毫无保留地曝光受困者的生活窘境和生活细节,无疑是对受困者的二次伤害。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社会公众在使用舆论监督的同时,也要把握尺度,以理性、客观的方式进行监督,避免将原本善意的救助行为演变为网络暴力伤人的利剑。
对于慈善机构而言,发布信息应当兼顾透明与尊重,同时可以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的信息公开机制,积累社会信任,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经作者授权华评网转载使用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