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我国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次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圆满成功,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
本次试验是目前国内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最大规模的垂直起降飞行试验,也是国内自主研制的深度变推液氧甲烷发动机在10公里级返回飞行中的首次应用。
这也意味着我国在商业航天发射市场向前更进了一步。
看好三大核心赛道
商业航天,顾名思义,是指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降低太空探索成本,提高航天技术的普及程度。
近年来,国家对商业航天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航天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
《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6%;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
2024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过去的几个月,商业航天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我国三个总计三万多颗卫星的发射计划已经开始正式实施。
从产业链角度看,商业航天涉及诸多环节,主要包括火箭和卫星的研制、卫星运营及应用、地面设备制造与服务等。其中,卫星制造是卫星产业链的根基与核心。当前,卫星制造技术正朝着设计模块化、总线技术标准化、组件小型化方向发展,伴随着众多星座工厂的加速建设和生产效率的持续提升,卫星的生产成本正在逐步降低,产业正在迈入快速增长新阶段。
卫星发射服务主要有火箭的研发制造、发射升空服务以及卫星的在轨交付等环节。由于低空领域的资源有限大约只能容纳6万颗卫星,且国际电信联盟(ITU)对于频谱和轨道资源采取“先占先得”的分配原则。当前,全球范围内低轨星座的竞争十分激烈,已有成百上千甚至上万颗卫星进入了星座部署阶段。
地面段建设是卫星互联网行业的关键环节,地面设备的制造涵盖网络设备和用户终端设备两大类别。全球卫星地面设备的产值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卫星通信终端在其中的占比有望提升,该领域已逐渐替代卫星服务业,成为卫星产业链中的最大细分领域。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年至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由0.8万亿元增长至1.9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3.3%。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万亿元。
民营企业加速布局
随着《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等政策文件发布,一批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涌现,国企、航天院所等也通过提供航天服务、推出针对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成立相关企业等方式参与其中。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新增企业数量为11.3万家,同比增长29%;民营火箭企业共发射13次,同比增长160%。
同花顺数据显示,在当前132只商业航天概念股中,市值超过百亿的共有23只,绝大多数属于国有企业。其中,光启技术、万丰奥威、光威复材是为数不多的民营企业。
光启技术是我国新一代尖端装备的核心供应商,也是国内首个将超材料技术形成产品并大规模应用于尖端装备领域的高新科技企业。凭借在电磁调制、综合射频传感、功能结构一体化等性能方面的特殊优势,公司超材料产品在核心尖端装备中的渗透率逐步提升。2023年,公司完成多个型号的尖端装备阶段性研制任务,并大规模批产交付,超材料批产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5.94%。
万丰奥威是一家以大交通领域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国际化公司,经过20余年的发展,公司形成了汽车金属部件轻量化产业和通航飞机创新制造产业“双引擎”驱动发展格局。目前,公司拥有奥地利、加拿大、捷克三大飞机设计研发中心及国内一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奥地利、加拿大、中国(青岛、新昌)四大飞机制造基地,客户遍布欧洲、北美、亚太和中东等区域,在全球范围内具备良好的品牌影响力。
光威复材是我国最早实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民营企业,也是我国碳纤维国产化事业的成功实践者。由于公司在国内率先研发成功并实施了碳纤维的产业化,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碳纤维的垄断地位以及技术、装备的封锁,形成了公司在我国航空航天等国防装备领域碳纤维主力供应商地位。随着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公司积极开发民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业务不断向下游延伸,逐步形成了高端装备与民用业务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