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晚间,深圳市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绿联科技)披露招股意向书,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4150万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0%。初步询价时间为2024年7月9日;预计发行日期2024年7月15日。
《巴论财经》观察了解,绿联科技是一家主打3C消费电子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的公司,虽然公司凭借在平价电子配件市场的稳定了一定市场,但IPO以来一直备受市场争议。
绿联科技的产品以手机充电线、手机壳、支架等为主,这些产品背后的核心技术是否具备业内稀缺性或创新性,也引发了广泛讨论。在创业板定位上,绿联科技需要满足“三创四新”的要求,即创新、创造、创意以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然而,从绿联科技的研发项目、专利、产品来看,其核心技术是否足够先进和独特,仍有待观察。
绿联科技在IPO前夕的频繁分红和股权转让也引发了市场的质疑。根据招股书财报显示,绿联科技在过去几年间进行了多次大额分红,且公司大股东在IPO前夕通过股权转让套现了巨额资金。这种操作让市场担忧绿联科技是否存在通过IPO进行圈钱的嫌疑,以及其真实的资金需求是否如招股书所述。
此外,“高领系”突击入股也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据悉,高领锡恒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高领系的成员之一,在绿联科技上市前夕突击入股,成为了公司的第四大股东。这一操作不仅引发了市场对于绿联科技估值和未来发展潜力的新一轮讨论,同时也让投资者对高领系的投资逻辑和动机产生了疑问。
IPO前夕多次大额分红惹争议
招股书披露,绿联科技在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前夕,因四年内七次进行大额现金分红而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质疑,而这一系列分红行为或存在大股东套现的嫌疑,而非单纯的股东回报。
据招股书数据显示,绿联科技在2019年至2022年期间,共进行了七次大额现金分红,累计金额近4亿元。其中,在2019年进行分别在同年的6月和10月份进行两次分红金额分别为2000万元和3000万元;在2020年进行了三次分红分别金额为5000万元、2000万元和1亿元;在2021年进行1次分红金额达到1.2亿元;在2022年也进行一次分红金额为5,974.56万元。
这一数字对于一家即将IPO的企业而言,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尤其是在IPO前夕进行如此密集的分红,自然引起了市场对于公司资金状况、未来发展规划以及大股东动机的诸多猜测。令人关注的是,作为绿联科技大股东二股东的张清森和陈俊灵,两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达到了70%,IPO前夕连续4年大幅分红资金被张清森和陈俊灵二者所得。
有市场人士认为,绿联科技在IPO前夕进行大额分红,可能是大股东为了套现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他们指出,通过分红大股东可以将公司利润以现金形式提前收回,从而减轻IPO后的锁定期限制和股价波动风险。此外,频繁的分红还可能影响公司的资金储备和再投资能力,对公司的长期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备受关注的是,而在大额分红之下,绿联科技此次IPO项目计划拟募资4.5亿元的补充流动资金。绿联科技招股书中称,补充流动资金是公司综合考虑了行业发展趋势、自身经营特点、财务状况以及战略发展规划等因素,相关资金主要用于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等事项。
《巴论财经》观察了解,绿联科技IPO募投项目合计募集资金约为15.04亿元,分别为建设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智能仓储物流建设项目、总部运营中心及品牌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对于4.5亿元补流资金的解释,绿联科技称公司通过募投项目对流动资金进行补充,有助于公司提高研发实力,布局销售渠道,逐步推进全球化品牌战略进程。公司对流动资金进行补充,可以实现抗风险能力的提高,保障公司的持续性发展。
但通过公司实际财务数据可以看出,绿联科技目前并不缺钱。招股书披露显示,绿联科技在2021年至2023年度货币资金分别为5.49亿元、8.76亿元、9.92亿元,期间分别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24亿元、3.28亿元和 1.16亿元。
除了近年公司不仅利润持续增长,现有货币资金也是大幅增加。截止到2023年末,绿联科技货币资金达到了近10亿元,面对如此巨额现金在手,公司却在募投项目计划还要4.5亿元的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很显然是存在明显涉嫌虚高募集资金嫌疑的。
一方面在大额分红,另一方面在大额补流。对此,有市场人士指出,尽管分红是股东回报的常见方式,但在IPO前夕进行如此密集的分红确实值得警惕。他们建议投资者在关注公司分红政策的同时,也要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业务增长潜力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等因素,以做出更加全面和理性的投资决策。
高领资本IPO前夕突击入股?
《巴论财经》观察了解,绿联科技于2012年由两位80后张清森及陈俊灵共同出资设立,分别持股70%、30%。公司刚开始做的是为客户代工生产数据线的活,而后产品逐渐扩展到各类数码电子周边配件。2021年高瓴作为第一位外部股东入股,被市场解读为上市的“前奏”。
2021年4月,张清森将持有的3.7%股份作价2亿、陈俊灵将持有的1.85%股份作价1亿转让给高瓴锡恒,交易完成后高瓴锡恒占公司5.56%股份,此时绿联估值54亿。
2021年6月,绿联科技又向高瓴锡恒、深圳世横、远大方略、坚果核力定向发行1333.6万股股票,每股22.5元,合计募资3亿元,绿联估值60亿。高瓴锡恒认购了新发股份的83%,出资2.5亿,持股比例升至9.37%,为公司第四大股东、第一大外部股东。
《巴论财经》观察了解,公开资料显示,珠海高瓴锡恒股权投资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 成立于2021年1月12日才成立,从事资本市场服务为主的企业,可以说是绿联科技上市前突击入股的最大股东了。
目前来看,绿联科技上市前夕两位创始人通过股份转让合计套现3亿,公司又通过定向发行募资了3亿资金。而高瓴则通过两次入资持有绿联上市前9.37%股份,绿联科技一旦成功上市,高瓴此次投资又将赚的盆满钵满。
专利继受取得下研发能力遭质疑
值得一提的是,绿联科技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被质疑存在严重的不足。招股书显示,绿联科技以外协生产为主,自主生产为辅,外协成品采购成本占采购总额比重超过七成。此外,公司的发明专利数量较少,仅占境内专利总数的1.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使得绿联科技在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方面显得薄弱。
绿联科技将自身定位于一家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招股书中屡次强调自主完成ID设计、结构设计、功能设计及软件研发对产品创新的重要性。
数据显示,报告期各期绿联科技的研发费用也是逐年增长,由2021年的1.57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2.16亿元,研发费用年复合增长率为17.41%。绿联科技2021年至2023年的累计研发投入金额约为5.56亿元,占累计营业收入的4.60%。
《巴论财经》观察了解,绿联科技在研发费用远不及销售费用的同时,公司的研发费用率也在同行业可比公司中“掉队”。招股书披露到,绿联的研发费用率为4.54%、4.78%和4.50%,不及同行业平均水平的5.06%、5.91%和7.13%,可以看出差距越拉越大。
此前,监管层对绿联科技的研发实力也提出了质疑,在第一轮问询中直指其“核心技术及创业板定位”。绿联科技虽然表示在科技消费电子领域的工业设计、硬件设计、软件研发、工艺制造等方面掌握多项核心技术,但这些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却未能得到充分的证明。
绿联科技在招股书中解释称,出现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系该公司报告期内收入增速较快,导致其虽然在报告期内加大了研发投入的力度,但研发费用率仍低于可比上市公司平均值。
截至最新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及其子公司拥有境内专利 810 项,拥有境外专利 726 项,其中发明专利 17 项,实用新型专利 278 项和外观设计专利 1,241 项。其中有众多专利是“继受取得”,包括部分实用性专利。
据招股书披露,绿联科技的产业链并非全然独立自主,该公司仅进行自主研发,生产环节则采取外协生产为主、自主生产为辅的模式。报告期内,其来自外协生产的产品数量占比高达78.28%、79.33%和78.22%。
《巴论财经》观察了解,据报道绿联科技在2014年通过苹果的MFi认证,生产的配件可以专供iPhone、iPad、iPod等产品使用,但每年要向苹果缴纳MFi认证厂商年费。
然而当前,苹果iPhone15全系将采用USB-C接口,有媒体表示这将意味着苹果会损失50亿美元,但这对失去了苹果MFi认证保护的绿联科技来说,将会面临更广泛的市场竞争以及原有库存商品的价值流失。而且有媒体报道称,2019年到2022年3月绿联科技就有5款产品因抽查或检测不合格、不符合国家标准而被召回、整改或是下架。
目前,绿联科技除了商品本身的损失之外,也多次受到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处罚。其中数额较大的一次发生在2020年10月底,绿联科技生产的PB132绿联移动电源(20000mAh)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涉案产品货值31,255元,被罚款93,765元。
《巴论财经》观察了解,绿联科技还被曝光旗下的德国绿联和日本绿联还处于资不抵债的局面,期间两家公司分别净资产为-29.68万元和-5.09万元。目前,日本绿联的资不抵债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德国绿联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资不抵债的局面扩大,这也给绿联科技海外布局蒙上一层阴影。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