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洪灾之后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这28个城市正在树榜样

洪灾之后中国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这28个城市正在树榜样

文| 谢良兵(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城市,正在面临极端气候的挑战。过去一个月以来,受台风影响,强降雨天气导致北京、河北、黑龙江等地区出现了数十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不得不让人思...

文 | 谢良兵(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


城市,正在面临极端气候的挑战。

过去一个月以来,受台风影响,强降雨天气导致北京、河北、黑龙江等地区出现了数十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城市应该如何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气候环境的变化。

8月25日,新一轮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申报启动。生态环境部等八部门下发《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下称《通知》),鼓励2017年公布的28个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继续申报深化试点。

早在2017年,我国就启动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28个城市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


这28个试点城市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辽宁省大连市、朝阳市,浙江省丽水市,安徽省合肥市、淮北市,江西省九江市,山东省济南市,河南省安阳市,湖北省武汉市、十堰市,湖南省常德市、岳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海南省海口市,重庆市壁山区、潼南区,四川省广元市,贵州省六盘水市、毕节市(赫章县),陕西省商洛市、西咸新区,甘肃省白银市、庆阳市(西峰区),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阿克苏市(拜城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市。


什么是气候适应型城市?未来又该如何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呢?

气候变化让城市变脆弱
今年夏天,北京、河北、黑龙江等地区出现的数十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备受关注。

近年来,中国的多个大城市遭遇过这类洪涝灾害。根据水利部的统计数据,2006-2021年间,平均每年有100个县级以上城市遭受内涝侵袭。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2014年,我国有125座城市遭受进水、受淹或发生内涝,2015年和2016年,这一数字分别增加至168座和192座。

除了洪涝灾害,还有高温正在侵蚀人类。全球范围来看,2022年6月期间,地表温度超过50℃的土地面积占全球土地总面积的4.23%(超过40℃的占16.77%)。据全球媒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8月8日,半年多时间全球已有至少3327人因高温天气死亡。

气候变化让城市越来越脆弱,这些问题在厄尔尼诺影响下尤为凸显。这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对环境和生态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不可否认,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

为此,我国2022年出台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要强化城市气候风险评估、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建设与供水保障、提升城市气候风险应对能力。

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就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两种具体途径。

首批28个城市已开展试点
2017年,我国启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28个城市试点,呼和浩特、大连等28个城市被列为试点名单。

首批开展试点的这28个城市,是按照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划分东部、中部、西部三类适应地区,根据不同的城市气候风险、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如超大或特大城市、三角洲城市、沿海沿江临湖城市、旅游城市、荒漠化、石漠化地区城市、港口城市等选择出来的典型城市。

第一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之后,历时三年,试点初见成效。这些城市都编制了试点实施方案,基本都设立了气候适应型城市领导小组协调机制,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试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理念和认识。78%的试点城市建立起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系统,44%的试点城市建设完成气象防灾减灾智慧管理平台、天气监测预警业务平台等。

一些城市引入创新机制取得突出成效。

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与亚洲开发银行共同主办的“2021年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上,浙江丽水作为中国首批28个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国家级试点之一,代表试点城市做了发言,被称为“丽水经验”。“丽水经验”主要包括:一是前瞻性调研;二是全方位谋划;三是高标准实施;四是数字化赋能;五是多渠道筹资;六是全球化合作。

“丽水经验”的主要亮点有:一是打造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寻求基于自然的气候适应解决方案;二是数字化赋能,形成了“天眼+地眼+人眼”的生态监测管理体系;三是探索多元化气候投融资模式,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此外,其成为浙江省首个申报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完成全国首笔林业碳汇银行质押+未来收益权保险组合式金融业务。

而生态环境部等八部门下发的《通知》指出,到2025年,优先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组织保障有力、预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试点城市先行先试;到2030年,试点城市扩展到100个左右,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有效推广并进一步巩固深化;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全面推广,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同时,《通知》鼓励2017年公布的28个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继续申报深化试点,同时也进一步明确试点申报城市一般应为地级及以上城市,鼓励国家级新区申报。可见,未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加入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这些国际大都市经验值得借鉴

近年来,韧性城市的概念被频繁提及。

这一概念最早于2010年在欧洲出现,欧盟是比较早开始重视和研究如何应对气候风险的地区,许多城市制定了韧性城市规划。

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到韧性城市概念是在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这个概念是基于应对气候变化而提出来的,因此,狭义的韧性城市就是指气候韧性城市,也就是气候适应型城市。

过去二十年,全球许多城市已经开展气候适应工作,一些城市的建设经验值得关注。

纽约是一个地处沿海(港口城市)的国际大都市,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但作为一个毗邻海洋、海湾的港口城市,纽约很容易受到沿海风暴侵蚀和不同类型洪水的影响。

2012年10月29日的桑迪飓风就袭击了整个纽约城区,造成近800座建筑被摧毁、200万用户断电、8.4万用户失去天然气服务以及97人丧生,数千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高达190亿美元。

早在2009年,纽约就设立了“纽约市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其任务是综合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信息,为未来气候变化及其潜在影响向市政府提供权威、可操作的科学信息和韧性决策建议,以防止气温上升、洪水增加和其他灾害。而在桑迪飓风之后,纽约市应急管理局还增设了一些促进韧性发展的专门机构,从更全面的维度建设韧性城市。

纽约市设计了投资近200亿美元的250多项倡议,并在法律制度的保障下提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弹性水岸策略,采取举措进一步保护海岸线,防止风暴和海平面上升,加强纽约人居住和工作的建筑物,以及所有支持城市生活的重要系统,包括能源网、交通系统、公园、电信网络、医疗保健系统、水和食品供应等。

同时,将曼哈顿主岛改造成滨水U型保护系统,成为城市防洪系统中的缓冲区;最后将垃圾填埋场转变成为具有生态韧性的城市绿洲,形成新生命公园。

当然,纽约的韧性城市经验是广义上的韧性城市,除了气候韧性,还包括经济韧性、社会韧性、恐怖主义引发的城市安全问题等。

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城市有着不一样的建设路径。国际上也是如此。纽约是沿海城市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的样本。比如,作为沙漠型城市,阿联酋的马斯达尔的适应策略是建设“零碳新城”,以零碳、零废物为发展目标,侧重于降温、通风及能源改造。这对于干旱高温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越来越多城市参与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城市将变得更具韧性和安全。



声明:该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轩新闻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邮箱:News@wenxuan.news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谢良兵,男,2002年7月毕业于北京北方工业大学,现为创邑传媒创始人、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 。参与编著《产业微城——区域经济创新型助推器》一书。

最新文章

共 1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