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中,房企退市大幕正徐徐拉开。
6月6日,蓝光发展正式终止上市暨摘牌,公司股票不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至此,蓝光发展成为A股第一家退市房企。
不止于此,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超10家房企触发退市风险、超20家港股房企仍处于停牌状态。
面对退市大限,房企纷纷开启“保壳行动”!
蓝光:A股第一家退市房企
▷ “1元魔咒”压顶,蓝光退市
5月30日,蓝光发展发布了关于股票终止上市暨摘牌的公告。
因2023年4月6日至2023年5月9日,蓝光发展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上交所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
最终,上交所将在2023 年6月6日对公司股票予以摘牌,公司股票终止上市。
▷ 借助“三高”模式,2015年实现借壳上市
作为曾经四川地区规模最大的房企,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蓝光,于2008年斥资3.22亿元取代因债务问题而转让控制权的迪康集团,拿下迪康药业约30%股份成为迪康药业的大股东,于2015年挂牌上市。
2015年4月16日,迪康药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更名为蓝光发展(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蓝光控股集团旗下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公司。蓝光控股集团此外还布局数字建造、互联网科技、饮品等业务板块,其股价甚至一度达到了13.6元/股。
在2016年至2019年,借助“三高”模式,蓝光发展以49.9%的年复合增长率,将销售规模从301.36亿元上升至1015.37亿元,在规模上迈入了千亿门槛。
此外,集团旗下物业服务公司嘉宝股份2015年12月登陆新三板,并于2019年10月成功转战港交所,股票简称“蓝光嘉宝服务”。2021年8月,蓝光嘉宝服务被碧桂园服务纳入麾下,公司从港交所摘牌。
蓝光嘉宝服务被卖给碧桂园前两年,蓝光发展还经历了高光时刻。
2019年9月,蓝光发展在上海设立总部,形成“上海+成都”双总部发展格局;同年10月,蓝光发展旗下物业公司蓝光嘉宝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形成了“A+H股”的双资本平台。
蓝光控股集团的创始人和实控人杨铿,2020年以14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0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第388位,以160亿元人民币财富名列《2020胡润全球房地产富豪榜》第127位。
同时,蓝光发展2020年创下上市以来的最大营收,首次超400亿,且实现了36.76亿元的净利润。
▷ 2021年7月,正式宣布暴雷
短暂的高光,伴随着激进扩张的后遗症迅速跌落。
2021年7月,蓝光发展第一次披露了债务逾期,正式宣布暴雷,此后虽然也曾采取出售项目、引入战投等方式自救但收效甚微。
2021年,蓝光发展危机开始爆发。该年5月27日,蓝光发展多只境内债券大跌,“20蓝光02”盘中一度大跌31.43%至48元,最终收盘跌1.09%;“16蓝光01”盘中跌18.03%,收盘跌5.61%;“19蓝光02”收跌12.49%。这是继5月25日大跌之后,蓝光发展债券再一次经历下跌。
紧接着在6月2日,创始人杨铿辞去董事长职务,其子杨武正接任。杨武正于1995年出生,彼时年仅26岁。
杨武正并未挽救危局。2021年至2023年一季度,蓝光发展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01.16亿元、193.04亿元、45.0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53.17%、-4.04%、-36.41%。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8.34亿元、-249.42亿元、-6.72亿元。
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蓝光发展公司净资产为-211.01亿元。
作为杨铿接班人,杨武正作为相关公司法定代表人屡次被强制执行、限制高消费。
▷ 截至2023年5月,未偿还债务约425.56亿元
截至2023年5月15日,蓝光发展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金额合计425.56亿元(包括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债务融资工具等债务形式)。作为最早出现债务危机的房企之一,蓝光发展至今未有实质性债务重组方案披露。
回顾蓝光发展在A股的八年时间,其成功借壳登陆上交所后,便迅速开始了全国化布局,借助“三高”模式,蓝光发展仅四年时间便实现从百亿到千亿规模的突破。但这种“快”也为如今的退市埋下伏笔,从出险到退市,也不过两年时间。
多家房企逼近退市边缘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市场进入深度调整阶段,高杠杆企业风险不断暴露,行业进入加速优胜劣汰阶段。
退市是上市房企经营恶化的结果,也是维持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清除"垃圾股"的必要方式,更是房地产行业加速。
▷ 房企停牌大多是因为无法按时披露业绩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嘉凯城、泛海控股、宋都股份、中天金融等超10家房企触发退市风险,同时还有中国恒大、世茂集团、中国奥园、花样年、祥生控股、佳源国际、力高集团、当代置业等超20家港股房企仍处于停牌状态。
|图:部分房企戴帽/停牌原因
其中,不乏百强房企:金科、中南、阳光城、荣盛2022年销售额均破300亿元,营收也超200亿元。
房企停牌大多是因为无法按时披露业绩,包括中国恒大、世茂集团、中国奥园、花样年控股、当代置业等。今年4月初,又有多家房企因无法于2023年3月31日或之前刊发2022年年度业绩而集中发布停牌公告,包括佳源国际控股、上置集团、汇景控股、上坤地产、大发地产等。
▷ 今年9月,港股房企将迎来一波密集的退市预警
20余家港股停牌房企中,至少超过10家停牌已超14个月,包括恒大、世茂、奥园、花样年和当代置业等,已经走到了复牌与退市的分岔路口。它们需要在未来4个月内披露所有逾期的审计报告。否则,上市资格可能会像新力控股一样被取消。
截至6月7日,8家锁定面值退市的A股房企中,*ST中天、*ST嘉凯、ST美置、ST泰禾已经连续 20 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触及“面值退市”条件,处于停牌状态;ST粤泰已经连续19个交易日低于1元,ST阳光城连续18日,*ST宋都则是连续16日,也很快迎来停牌、被终止上市的局面。
|图:部分停牌地产港股情况
也就是说,今年9月,港股房企将迎来一波密集的退市预警,中国恒大、中国奥园、阳光100、当代置业、天山控股、花样年等出险房企,将迎来最后的期限。
▷ 多家房企被迫退市原因分析
2018年11月,深交所上市房企中弘股份退市,原因是中弘股份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触发了强制退市条件。今年4月,港股上市房企新力控股退市。该公司股票2021年9月20日起停牌超过18个月。五月份,内房股佳源国际控股遭到了清盘,成为第一家被香港高院颁布清盘令的上市百强房企...
总体来看,引发内地房企退市危机的主要原因为:最近三年扣非净利润为负值、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等四种情形之一或期末净资产为负。
房企努力“护盘”
为“维稳”自己的上市地位,近期多家房企亦努力进行“护盘”,如世茂股份、金科股份、美好置业等。
▷ 多家房企启动保壳行动
|图:部分房企拯救措施
富豪许荣茂旗下的上市房企ST世茂近来加入了护盘的行列。
在“戴帽”的影响下,自5月5日到16日的连续8个交易日中,ST世茂均以跌停收盘;此后再遇多个交易日的阴跌,截至5月30日收盘,ST时世茂报1.01元,距警戒线仅一步之遥。
5月30日晚间,该公司发布公告称,为提升投资者信心,公司控股股东峰盈国际或其一致行动人计划自5月31日起3个月内增持公司股票,拟增持金额不低于1亿元(含),且不超过2亿元(含),增持价格不高于1.3元/股。5月31日,ST世茂“一字板”涨停,报1.06元。
试图以相似的手段挽救公司于退市边缘的,还有*ST泛海、ST美置、金科股份等。
其中,金科股份虽未披星戴帽,但因被债权人提请破产重整、一系列诉讼等因素,股票接连下跌,5月24日的收盘价径直跌破1元。5月23日、24日,金科先后发布了控股股东、18位高管的增持计划,增持周期均为六个月,增持金额分别为5000万-1亿元、500万-1000万元。
不过,金科的增持动作效用并不明显,市场亦不买帐,近来公司股价仍震荡下行。截至5月31日收盘,金科股价报0.89元,已连续6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
另一家不愿坐等面值退市的是荣盛发展。2022年以来,与众多出险房企一样,荣盛发展遭遇债务逾期、高额亏损等问题,公司股价阴跌不止。5月24日、25日连续遭遇两个跌停之后,荣盛发展的股价报1.17元,“1元危机”近在眼前。5月26日,荣盛发展以计划收购控股股东新能源资产为由停牌。
值得一提的是,涉足文旅地产的上市公司*ST新联(000620.SZ)在控股股东增持之后,股价连续收获8个涨停。截至5月31日收盘,公司股价报1.44元。
高管及股东增持等护盘行为,有助于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增强企业发展预期,进而提振股价,短期来看对提振股价走势具有一定作用。但是,长期来看,企业股价走势,还是决定于企业的经营情况,特别是出险房企来说,关键是债务重组的情况,如果债务重组取得明显进展,对于股价走势的影响才是根本性的。
▷ 部分房企护盘成功,已经复牌
目前来看,已经停牌的房企已经出现复牌的先例,如佳兆业、景瑞控股、融创中国,但数量依然不多。其中,佳兆业在停牌11个月后于今年3月10日复牌,成为今年首家复牌的出险房企;停牌近1年的景瑞控股随后于3月14日复牌;融创中国在停牌9个月后于4月13日复牌。
▷ 房地产行业将加速出清、重整
对于多家房企的“壳保卫战”,业内人士直言,尽管部分出险房企已经取得了护盘成效,但接下来能否真正摆脱退市风险仍有待观察。
以嘉凯城为例。今年4月底,嘉凯城也因股价逼近1元大关作出应对之举,包括释放影院前景、大股东华建控股发函称拟将一笔大额业绩补偿的履行时限提前至2023年末等,使得嘉凯城在今年5月中旬连续三个交易日出现涨停,股价回升至0.9元,但这一势头未能持续,截至5月30日,公司股票收盘价已经连续19个交易日低于1元,停牌前股价仅为0.49元/股。
房企退市造成的影响
▷ 中小投资者:资产一夜清零
清盘意味着公司进入到破产程序,所有资产将出售变现用来偿付债务,然后公司解散,这也就意味着,中小投资者的资产一夜清零。
|图:部分被ST、*ST的A股房企股价情况
在A股,前四川地产首富旗下的*ST蓝光也已经被上交所发了《事先告知书》,数据显示,目前A股已经“披星戴帽”的上市房企有13家,另有8家房企的价格在2元以下。
而在港股,恒大、花样年、祥生、龙光、融创等多家房企的境外主体都曾被债权人“清盘呈请”,一旦被下达清盘令,昔日的首富们,也不得不面对比退市更糟糕的境遇。
就是苦了那些中小投资者,以及因此被连累的业主们。
▷ 房企方面:还有机会重新上市
房企退市后,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不仅在企业信誉形象上大打折扣,在后续经营上也是困难重重,失去资本市场的支持,后续融资难度升级,加上销售端失力、高额负债压顶,都将为蓝光发展披上迷雾,让公司加速走上“绝境”,可能会面临破产重组。
不过还是有机会重新上市的,只要达到相应的条件和交易所的批准,但是股票重新上市的门槛较高,条件更为严格,从这个角度来看重新上市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 房地产板块:影响相对有限
面临退市风险的企业,仍属个别现象,对房地产板块的影响相对有限。
一方面,强化退市制度有助于保证股票市场合理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促使投资者关注基本面优质、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地产公司。整体而言,利于行业加速出清,对整体行业格局产生一定变化,这也符合当下地产供给侧出清的大逻辑。
另一方面,此次有退市风险的房地产行业公司在整体板块内的权重影响不大。截至6月1日,有退市风险的12家房地产行业公司总市值仅274亿元,占整体地产A股公司总市值的比重仅2.0%;已经锁定退市的8家房企市值仅115亿元,占比仅0.9%。
退市后,这部分的份额将会让出,行业“强者恒强”的现状将持续深化,优秀企业仍具立足之处,长期价值犹在,不应该因个别企业问题否定整个行业。
专家点评
发布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