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争抢哪吒,是没文化还是不要脸?

争抢哪吒,是没文化还是不要脸?

图源丨网络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创造神话纪录的同时也带来出人意料的诙谐。目前《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已超83.53亿,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30亚洲电影!票房创造纪录后,天津、四川宜宾、安徽...

图片

图源丨网络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创造神话纪录的同时也带来出人意料的诙谐。

目前《哪吒之魔童闹海》累计票房已超83.53亿,成为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30亚洲电影!

票房创造纪录后,天津、四川宜宾、安徽蚌埠等地纷纷出来“认领”哪吒的家乡。

天津文旅在网络平台发文“哪吒闹海在天津陈塘(天津河西)”,称天津河西区陈塘庄一带一直流传着哪吒的传说故事,过去还有哪吒庙、李靖行宫。

四川宜宾称,宜宾南广镇陈塘关才是哪吒出生地。南广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龙脊石据说由被哪吒打死的龙王三太子尸骨化身而成,并列举了哪吒洞、哪吒行宫、天池公园还生阁等当地名胜。

安徽蚌埠则称,这里的固镇县和哪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九湾河、陈塘渡、老龙潭等地名与地貌,都与《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情节高度吻合。

有位韩国网友瞧见这部电影火得不得了,立马惊呼:哪吒的祖籍应该是韩国的,我刚翻了翻历史,咱们得赶紧给这个角色申遗。

各说各有理,都认为哪吒应该出生本土,不知道后续是否还会上演考古发掘,在某地挖掘出哪吒的风火轮或者金镯子什么的。

简直离谱他妈太离谱。一个民间传说,神话人物,竟然活生生被逼认主归宗,寻乡问籍,不得不说这些地方文旅真是敢想敢干。

众所周知,哪吒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虚构人物,并不存在真实的历史原型。其形象和故事主要来源于民间信仰、道教文化和文学创作,是典型的神话角色。

哪吒最早可追溯至佛教护法神"那咤"(梵文Nalakuvara),随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唐代《开天传信记》已有相关记载,宋代《夷坚志》中出现"哪吒太子"称谓,成为道教与民间信仰融合的产物。

在明代《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哪吒的形象才完成形象重塑,有了“剔骨还父的伦理冲突”、“三头六臂的法相”、“风火轮、乾坤圈等标志性法器”。

哪吒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具叛逆精神的少年神祇,多年来深受老百姓喜欢。《哪吒》导演杨宇在谈论为什么要选择哪吒创作时说,因为喜欢哪吒的少年气,不安分和不妥协。

《哪吒》系列电影以现象级传播,赋予传统IP新时代内涵,完成神话符号的当代转译。即便声名远播,但它依然只是神话,没有所谓的家乡和现实生活踪迹。

地方政府争抢哪吒,无疑是想借助文化IP的热度和关注度,提升城市知名度,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但是神话人物的寻根本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像一个巨大的笑话。

显然,对于哪吒来说,依托电影的成功,最终会走向"内容+科技+文旅"的立体生态模式。至于最终哪吒落脚何地,估计要运营和投资方说了算。

宜宾、安徽、天津争抢一个虚幻哪吒,不如踏踏实实招商引资,做好产业,搞活经济,造福百姓。

声明:该内容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轩财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邮箱:News@wenxuan.news

发布评论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谢文轩,文轩新闻创始人,2003年进入媒体行业,主要新闻调查作品《受伤的文明》、《蚁力神之死》、《假茅台,茅台造!》、《道县制造》、《从一家示范医院透视中国医疗问题》、《“兰州女记者向黑社会下跪”调查》等。

最新文章

共 25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