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方塘智库区域战略研究中心
【一】
今年是郑东新区建设20周年,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无论是回望还是展望,都将伴随着一系列激昂而复杂的情绪,更伴随着对省会郑州和大省河南跌宕起伏的历史和虽远必达的理想的思考。
当夜幕下新潮音乐会的歌声响起,当大街上奔流不息的车流涌现,当“玉米楼”成为越来越多的游客的打卡点,当会展中心几乎全年不断档的展会开办,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考虑到区位、交通、价格等优势,哪怕在河南没有具体的业务,也会在郑州东站旁边设立办公室,等等,一时间,好像已经没有人记得那个几乎每年都被海内外媒体拿“鬼城”和“空城”说事的郑东新区了。
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作为展示河南省和郑州市改革开放最靓丽的窗口和名片,郑东新区经过二十年的建设发展,建成区面积近120平方公里,入住人口达130万人,拥有着50%的核心区绿化率和遍布全区的生态水网,GDP接近1300亿。
在我们看来,除了这些多少有些生硬的数据之外,对郑东新区之于郑州和河南省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之理解,可能还需要通过现场的走访才能理解,看看那些相关机构的牌子就知道了,另外,还需要进行更多关联性的思考去理解,因为,在一个有形的物理空间的郑东新区之外,那个看不见的无形的郑东新区,才是一种更强大的存在。
郑东新区的开发建设,不仅在空间上为新世纪以来的郑州提供了新的发展承载,更从投资带动、城市品牌、产业集聚、对外开放等方面为郑州这20年来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和多维度的支撑。
就像历史是无法假设的一样,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去假设,如果没有郑东新区的决策开发建设,现在的郑州会怎样。但显而易见的是,站在新的时代、城市、经济、产业等发展节点,我们对郑东新区新价值的思考和洞察,不仅有必要,而且很重要——对郑东新区下一个十年和二十年的发展如此,对郑州市和河南省下一个十年和二十年的发展也是如此。
【二】
虽然郑东新区并没有获批过国家级新区的牌子,但回顾其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从营造逻辑和发展路径上看,还是从城市故事以及生长周期来看,其对包括国家级新区在内的中国大量新区新城的发展演进,都有着明显的表征性甚至是示范性。
比如,来自国际大师的规划设计方案,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一度飙升的房地产价格,以总部经济和金融为代表的产业定位,等等。
但从实际的区域价值沉淀来看,郑东新区却有着很多国家级新区也未能兑现的价值,比如,省级行政中心的落地,国家级交通枢纽站点的布局,实实在在的省域金融中心的发展,以及包括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内的一系列国际级产业和开发平台的落地。
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郑东新区虽然在很长时间内都被省外甚至是国际上的媒体所质疑,但在省内和郑州市范围内,大多数人都是坚定的认为郑东新区是没有问题的,一个典型的说法就是,“河南作为一个经济大省,集全省之力还轰不起一个郑东新区?”
后来的故事也基本上验证了这一点,就像前面提到的,截止到目前,郑东新区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片区,已经成为郑州城市空间构成中最现代化的一部分,而且,从城市功能角度来看,也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创新高地、国际化金融中心、国际化消费中心等战略规划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片区承载。
比如,据核算,郑东新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接近三分之一,区级税收占比达到四分之一,有力支撑东区经济发展。而公开的报道也显示,郑东新区金融岛的定位和打造目标就是中部地区金融集聚度最高的金融中心,因此也有着“河南陆家嘴”的称号。作为郑州生态最好、价值最高、公共服务最优的区域,伴随着众多金融领军企业的纷纷入驻,一条完整的金融产业链一个完善的区域金融生态正逐步形成,并以此为基础,对郑州市乃至河南全省的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城市发展等提供金融支撑和综合赋能。
此外,同样位于郑东新区的智慧岛,不仅在其内部构建起了相对完善科创服务体系,而且,随着在全省范围内对智慧岛模式的复制推广,已经在全省初步构建起了“1+N”的科创服务模式和科创资源下沉通道,这对于科创资源相对短缺且在区域之间分布严重不均衡的河南而言,尤其重要。
在我们看来,无论在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如何,至少在科创驱动发展的价值观普及方面,对全省很多地区实现了启蒙,而这种启蒙,对于河南很多地区的转型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而事实上,不仅是智慧岛,随着中原科技城和河南省科学院在郑东新区的落地和运营,科创不仅成了郑东新区“二次创业”的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之一,而且,也将是我们重新思考、洞察郑东新区新价值的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之一,这不仅让郑东新区至少从河南省层面来看,提前拿到了一张通向中国大科创和新科创时代的“船票”,在助力郑东新区一些存量问题(比如部分地区因房价过高所带来的潜在金融风险问题)纾解的同时,更可能推动郑东新区依托科创这一最具时代必要性的发展变量,迎来其发展的新阶段,并以更具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资源配置,助力大省河南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三】
如果要对河南最近几年的转型发展历程有所梳理和总结的话,最显著的战略关键词之一就是科技创新,如果要对河南最近几年的科技创新有所洞察的话,最显著的关键词肯定包括中原科技城和省科学院的重建重振,如果要对中原科技城和河南省科学院的发展有所观察的话,肯定离不开郑东新区。
2020年9月,“郑州中原科技城管理委员会”“河南省(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同时揭牌,旨在打造河南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自此,郑东新区也迎来了又一次历史性的转型窗口,或者说是高光时刻。
其直接背景是,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做出了“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的战略决策。而对于这一战略决策的承载地的选择,虽然在前期的公开讨论中,也有过其它的意见和建议,但最终还是“毫无悬念”地落在了郑东新区。
2019年11月26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还专门研究通过了《河南省中原科技城总体规划管理条例》,以为中原科技城的快速启航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明确而强力的政策支持,并被认为是中原科技城向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正式迈进的标志性事件。
公开的报道显示,中原科技城锚定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目标,推动与重建重振的河南省科学院和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深度嵌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智慧岛NO.1双创模式并在全省复制推广,引进了一批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优质项目和领军人才团队,累计招引华为中原总部、微软云暨移动创新中心等领军项目近300个,集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文学军、德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伟,以及省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张忠良、余龙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初步形成了项目人才活力迸发、竞相发展态势。
此外,中原科技城还集聚了一批高能级研发机构,推动嵩山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等省级实验室建成运营,黄河实验室、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河南先进航空仿真技术研究院、文学军院士国际生物医学材料研究院、河南先进光子技术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研机构先后入驻,培育河南省数据中心操作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近300个,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近600家、科技型企业近10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度增长,诞生了郑州乃至河南省首家“独角兽”企业——超聚变公司,形成了科技型企业加速集聚态势,科创引领高质量发展效应不断凸显。
由此可见,河南省几乎是把这几年所能引育到的最强势、最高能的科创资源和载体都集中在了中原科技城,还专门针对中原科技城和省科学院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方面同样给予大力的支持,使得郑东新区成为了河南省毫无争议的独一无二的科创高地。
更重要的是,在如此明确的战略和政策导向之下,以中原科技城为代表的郑东新区,至少在河南当前的政经周期内,将吸引更多的高质量的市场化的科创资源向该区域集聚,从而在本区域内真正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科创服务体系和科技创新生态。
据媒体报道,在赛迪顾问发布的《科技城百强榜(2022)》中,中原科技城综合评价在全国279个科技城(科学城)中位居第31名,引领区域创新的品牌效应日益彰显,已经成为郑州乃至河南科技创新的热土和名片。
中原科技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实现“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打造“四个高地”决策要求,重点围绕“12236”工作思路,聚焦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总目标,以高质量推动规划提升、“三合一”融合发展两大战略为抓手,聚焦数字产业、生命科学两大主导产业,搭建产业大脑、创新大脑和城市大脑三大信息化平台,抓好高能级研发机构集聚、高层次人才引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三个一批”项目推动、一流创新生态打造、营商环境提升等6个方面重点工作,实现整体工作争先进、成高原,重点工作创一流、起高峰。
【5月16日,园区荟(ID:biaozhunpark)主办的“202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园区行”郑东新区中原科技城专场圆满举行。详情请见 图集 | 202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园区行郑东新区中原科技城专场】
【四】
事非经过不知难,难过之后开新篇。
郑东新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城市新片区的发展,不仅要在某个合适的时间做出合适的选择,或者说在某个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要在不同的时代变革周期、区域发展周期、政经更替周期内做出合适的选择和正确的选择,并需要有来自所在城市、省域甚至是国家层面持续的超常规的资源配置支持。
二十年对一个人或一家企业来讲,可能感觉很长,但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言,其实是很短的,包括当下在内,郑东新区虽然在科创的赛道上和城市治理的多个方面,再一次做出了很多合适的选择和正确的选择(关于这一点,在我们阅读郑东新区的官方网站时有一个明显的感受,与很多新区不同的时,郑东新区很多的发展动态,都是看起来有些琐碎的事项,比如,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手段解决柳絮的问题,还有关于如何留住外籍教师的决策,尤其是大量关于社会治理创新的事项,开始的时候我们多少有些无法理解,后来才明白,这恰恰说明,郑东新区其实已经进入到了通过微创新不断优化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阶段了),但郑东新区依然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在面对新的时代改革命题、产业变革趋势和城市治理逻辑等,依然有很多需要做出进一步优化、提升和改善的地方。包括在一些重大战略性决策方面,比如,对新兴产业赛道的选择,对营商环境的适应性调整,对相关领域高端人才的招引,对城市更新的全面推进,等等。
当然也包括在科创领域的更多布局和尝试,以及如何将既有的科创资源和科创平台发挥到极致,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集聚更多元的科创资源(包括来自国家层面的科创资源和相关战略资源的倾斜),从而让郑东新区真正变成一个由包括科技创新在内的新动能驱动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在我们看来,所有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郑东新区“二次创业”的成效,并将影响其对于郑州市、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新价值的发挥,并将持续受到较多外界舆论的关注——谁让郑东新区是郑东新区呢!
发布评论
评论